江苏“走出去”的步伐遥遥领先 树立丝路经贸往来样板

2017年12月18日 10:2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自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大批中国产品进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市场,实现更为快捷高效的跨国通行,以及更加频繁多元的进出口商品往来。庞大的经贸数字背后是中国产品质量先行、服务精准的有力证明。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江苏“走出去”的步伐遥遥领先。截至2016年底,江苏共有1067家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投资,覆盖54个相关国家,投资项目513个,贸易总额达1097.5亿美元。庞大的经贸数字背后是中国产品质量先行、服务精准的有力证明。近日,《经济日报》记者跟随国家质检总局“一带一路质检行”采访团走进江苏,探寻这个出口大省的经验。

  中哈班列通达丝路

  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中哈(连云港)物流中转基地,工作人员正忙碌着将不同批次的货物分类整理,并最终以集装箱形式装载。还有不到12个小时,一班重箱列车将承运着这些货物从基地出发,只需6天,它就能准时抵达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 “中哈物流合作项目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际上第一个落地的实体项目。现在哈方已将连云港口岸视为进入中国、通向世界的‘黄金通道’。”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斌说。今年2月份,首列装载了720吨哈方小麦的火车由中哈(连云港)物流基地中转,并在江苏连云港口岸换装海运出口越南,这是哈小麦首次从中国过境发往东南亚市场,也促成了连云港成为哈小麦过境中国唯一的离境口岸。 “目前班列运转良好,我国西行货物包括电子产品、汽车配件、医疗器械、纺织品等,基地已实现点对点快速通车,列车到达哈萨克斯坦的全程运行时间由12天缩短了一半。”刘斌告诉记者,物流基地自2014年建成后便逐渐盈利,截至今年5月份,已累计进出货物721万吨、集装箱48万标箱。 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首个节点城市,也是江苏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和先导区的实践。连云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顾忠盈指出,连云港中哈班列的运行正是以铁海联运方式将哈小麦快速运抵东南亚市场,破除哈粮食受地理位置所限出口难的阻碍,同时解决了中亚、中欧班列运载实箱出去多返回少,返程空载比例大的难题。 顾忠盈介绍,连云港口岸还为过境的哈萨克斯坦小麦推出创新监管模式——“集改散”。“集改散”顾名思义就是把集装箱改为散货运输,将涉及入库落地的哈过境小麦,做到在连云港口岸不能丢失、携带的有害生物不能传入、下脚料及粮食尽量不撒漏。此举为两国间愈加频繁的粮食经贸往来打通了更为便捷的运输通道。 数据显示,2016年连云港口岸吞吐量达2.21亿吨,集装箱超470万标箱,领跑江苏口岸,有力拉动了交汇点核心区的快速发展。检验检疫部门精准对接连云港“中转基地”建设需求,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实施点对点合作,实现两地班列“随到随检、随检随放”,“零待时”服务品牌初具效应。2016年“连新欧”“连新亚”班列共开行469列,4.69万标箱,运量居全国班列之首。

  大国品牌合作共赢

  作为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也是江苏省唯一的装备制造业(工程机械)示范基地,徐州已拥有规模工程机械制造企业358家,不仅有徐工集团等当地优势企业持续发展壮大,且德国利勃海尔、美国特利马克、韩国斗山等大型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也相继入驻徐州,形成具有徐州特色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企业必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生产当地化、销售本地化,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徐工集团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刘建森说,近年来集团加快“一带一路”产业布局,研发制造了一大批适应东南亚湿热气候、俄罗斯寒冷低温气候、中东沙尘干热气候的产品,切实有效地助推企业在当地落地生根。 为达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新局面,徐工集团还采取合资共建等方式,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共商共建、双赢发展。2014年5月份,由徐工集团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铁路公司合资建立的工厂正式投产,当年销售各类挖掘机、推土机产品161台,投产当年即实现盈利。目前,徐工集团在乌兹别克斯坦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还进一步辐射周边国家,提升徐工在中亚的市场建设和品牌影响。 据统计,徐工产品已出口“一带一路”相关48个国家,占出口总额的76.1%,营销渠道覆盖“一带一路”42个国家,巴西、俄罗斯、中亚、中东等市场占有率位居前3名。就在不久前,徐工集团10台履带起重机还参与到以色列阿什杜德港项目的建设中,为民族工业践行“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如今,出口工程机械已成为徐州地区的特色业务。徐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陈焱介绍,检验检疫部门鼓励企业由“应客户要求被动签证”向“主动利用优惠证书增强议价能力、扩大产品出口”意识转变,着力解决企业在原产地政策利用、国外贸易技术壁垒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开通绿色窗口,对重点扶持企业率先实现“无纸化”签证、信用签证及电子数据优先审核,实现日常业务“零等待”,为中国工程机械走出国门保驾护航。

  民营企业协同发力

  “一带一路”建设如火如荼,势必带动一大批着眼全球、实施国际化战略和资本运作的优秀民营企业不断涌现。 “日出万绸,衣披天下”,这是素有“中国第一布市”之称的苏州吴江区盛泽镇的真实写照。盛泽镇是我国丝绸纺织品主要生产和出口基地,现拥有纺织企业2500多家,年产面料130亿米,如今已是千亿级产业。 “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为盛泽这个聚集了数千家民营企业的小镇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品牌合作、设置办事处和研发中心等方式,盛泽已与相关40多个国家达成经贸往来,提升市场占有率。“东方纺织城、云纺城、绸都网等平台还打通线上线下营销模式,借助‘网上丝绸之路’鼓励民企直面海外市场、参与全球竞争。”盛泽镇党政办主任沈跃华补充道,盛泽还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对接交流,拓宽丝绸之路“朋友圈”。 2015年8月份,吴江出口丝绸纺织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通过聚集丝绸纺织等方面的优质企业,汇聚众力助推纺织品产业加快“走出去”步伐。 为扩大示范区丝绸纺织产品出口,突破国外技术壁垒是关键。吴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王小峰介绍,检验检疫局联合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共建“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中心”;组建出口丝绸纺织产业质量促进委员会,推动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技术基础水平提升;建立综合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公共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平台,为示范区开展灵活高效的出口通关和监管模式积累经验。 不仅如此,今年1月份至5月份,以吴江地区为例,共签发出口“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各类优惠原产地证书4527份,签证金额达2.03亿美元。按5%的平均关税优惠计算,出口产品即可享受进口国关税减免7000多万元。通过简政放权、优化流程、一对一帮扶等多项举措,江苏检验检疫局帮助出口产品利用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对接“一带一路”“走出去”工程做大做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静原)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