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瓣瓣同心·携手共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坚持高点站位 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

2020年12月17日 13:4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7日讯(记者 杨淼)自《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京津冀三地优势互补,通力协作,区域经济稳中提质,协同发展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12月16日,记者随瓣瓣同心·携手共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感受到通州区在交通、生态、产业等多方面的工作中取得的成效。据负责人介绍,2020年,通州区积极推动与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实施,牢牢把握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坚持高点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着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扎实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共建区域快速公交走廊

  推进交通一体化建设

  北京通州区风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淼摄

  据了解,2020年,通州区重大交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加快。具体来看,京唐城际铁路、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和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已全面施工;公路交通网更加便捷。对外联通道路正在加紧建设,构建了“4321”的对外联通交通格局,东部地区综合路网日趋完善;治拥治堵取得实效。

  通州区将两处过境检查站前移,与河北段开展联合执法,有效提升车辆、人员进京通行效率;同城化交通服务加速推进。共建区域快速公交走廊,保障北三县群众快速通勤和出行便利。

  强化“两带一环一心”绿化布局

  生态绿廊加快形成

  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淼摄

  2020年,通州区强化“两带一环一心”绿化布局,建成张家湾等环城公园8个,新增城市绿地2500余亩,基本实现“一环”串联格局;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正式开园;北运河(通州段)通航进程有序实施。

  北运河北关闸至甘棠闸段实现正式通航。甘棠、榆林庄船闸工程加快实施,2021年6月通州境内将全面实现通航;重要河道治理工程全面实施,跨界污染源巡查持续推进,强化区域污染联防联控。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格局初显雏形。

  “两区”建设稳步推进

  运河商务区加速产业承接

  张家湾设计小镇创新中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淼摄

  据负责人介绍,通州区成功举办2019年、2020年北京市与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现场签约了85个重点项目,意向投资金额达552亿元,涵盖教育、医疗、养老、文化创意、科技创新、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两区”建设稳步推进,以探索绿色发展先进模式、推动金融领域创新实践、建设国际一流设计小镇为主要内容,着力打造高端服务业集群以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高地。

  运河商务区加速产业承接,全国首家外资独资货币经纪公司上田八木获批筹;华夏银行、农商银行一级分行等完成注册;路孚特中国区总部、国网电动汽车科创平台等一批优质总部型项目实现落地;张家湾设计小镇加快建设,打造中关村城市科技特色产业园,吸引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等100余家高精尖产业入驻;北京未来设计园区开业在即,未来建筑设计院、时尚设计展示馆等正式入驻。

  通州区推动“两区”建设,将进一步带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为副中心下一步与北京东部地区、廊坊北三县产业联动奠定坚实基础。

  “十四五”副中心强化主导功能

  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新示范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十四五”规划已经基本成型,正在进一步调整完善。据介绍,通州将围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强化主导功能、突出开放协同,着力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新示范。

  在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同联动方面,副中心将积极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全面完成行政办公区二期搬迁,推动中心城区符合功能定位的优质资源向副中心转移。推进与廊坊北三县一体化联动发展,深化“四统一”协同机制,推进M22线(平谷线)、京唐城际等一批轨道交通运行通车,加快推进城际铁路联络线二期建设,率先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推进产业协同分工与联动发展。

  深化区域污染联防联控联治。统筹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布局延伸,培育区域性医疗养老服务功能,推进跨区域实现职住平衡。与雄安新区强化两翼联动,推进更大区域协同发展。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推荐
閸掑棔闊╅崚甯窗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