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拓展外贸大通道助企出海

2024-01-08 09:5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日,203辆新能源汽车搭乘79272次铁海联运货运列车,从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公司武昌车务段罗家桥车站始发开往上海闵行站后,换乘海轮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全程历时40天,行程超过1万公里。由此,“罗家桥—闵行—圣彼得堡”铁海联运新通道正式开通。

  罗家桥车站站长黄锐介绍,首批新能源汽车采用铁路两层汽车专用车辆装运,相较于传统的集装箱装运,具有装载量大、装卸速度快、货损小、全天候等优势,运输效率提高了2.5倍,物流成本可节约两成。

  武汉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湖北省出口汽车(包括底盘)191.3亿元,同比增长101.8%。“湖北是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最大的内陆省份。”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说,从全国看,湖北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仅次于上海、浙江、广东、江苏。

  为便利出口,湖北大力拓展外贸大通道。除了海运集拼通道外,2023年4月,中欧班列(武汉)推出了全国首趟以“快速通关”模式出口的汽车专列。“快速通关”模式下,海关通过无纸化审核、放行及核销,实现对铁路列车所载进出口货物转关运输监管,企业无需另行申报并办理跨省转关手续,运营成本降低,通关效率提高。对比普通通关模式,可缩短1天至2天。

  武汉东风汽车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沈鹏介绍,2023年前11个月,仅东风进出口公司就出口汽车约4.1万辆,同比增长81%。

  越来越多的长城汽车从荆门国际内陆港铁路作业区直发武汉吴家山,搭上中欧班列驶向中亚地区,全程20余天。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华中整车生产中心负责人杨国彤说,“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搭乘中欧班列,实现‘出厂即发运’,物流速度更快、订单交付更及时。”

  如今,中欧班列(武汉)已经形成以武汉为枢纽,经长江黄金水道的6条国际中转运输线路和7条国内铁水联运线路,辐射欧亚大陆40个国家、115个城市。国产奇瑞汽车曾多次从芜湖经长江运至武汉阳逻港,短驳至吴家山站后,从吴家山站发往俄罗斯莫斯科。

  “空中出海口”也被打开。2022年7月,鄂州花湖机场投运。一年多来,花湖机场国际货运航线总数达到10条。10年间,中欧班列和花湖机场真正改变了湖北内陆省份的劣势,让鄂产商品出海有了更便捷的通道。 (经济日报记者 柳 洁 董庆森)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湖北拓展外贸大通道助企出海

2024年01月08日 09:5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柳 洁 董庆森

  近日,203辆新能源汽车搭乘79272次铁海联运货运列车,从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公司武昌车务段罗家桥车站始发开往上海闵行站后,换乘海轮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全程历时40天,行程超过1万公里。由此,“罗家桥—闵行—圣彼得堡”铁海联运新通道正式开通。

  罗家桥车站站长黄锐介绍,首批新能源汽车采用铁路两层汽车专用车辆装运,相较于传统的集装箱装运,具有装载量大、装卸速度快、货损小、全天候等优势,运输效率提高了2.5倍,物流成本可节约两成。

  武汉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湖北省出口汽车(包括底盘)191.3亿元,同比增长101.8%。“湖北是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最大的内陆省份。”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说,从全国看,湖北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仅次于上海、浙江、广东、江苏。

  为便利出口,湖北大力拓展外贸大通道。除了海运集拼通道外,2023年4月,中欧班列(武汉)推出了全国首趟以“快速通关”模式出口的汽车专列。“快速通关”模式下,海关通过无纸化审核、放行及核销,实现对铁路列车所载进出口货物转关运输监管,企业无需另行申报并办理跨省转关手续,运营成本降低,通关效率提高。对比普通通关模式,可缩短1天至2天。

  武汉东风汽车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沈鹏介绍,2023年前11个月,仅东风进出口公司就出口汽车约4.1万辆,同比增长81%。

  越来越多的长城汽车从荆门国际内陆港铁路作业区直发武汉吴家山,搭上中欧班列驶向中亚地区,全程20余天。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华中整车生产中心负责人杨国彤说,“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搭乘中欧班列,实现‘出厂即发运’,物流速度更快、订单交付更及时。”

  如今,中欧班列(武汉)已经形成以武汉为枢纽,经长江黄金水道的6条国际中转运输线路和7条国内铁水联运线路,辐射欧亚大陆40个国家、115个城市。国产奇瑞汽车曾多次从芜湖经长江运至武汉阳逻港,短驳至吴家山站后,从吴家山站发往俄罗斯莫斯科。

  “空中出海口”也被打开。2022年7月,鄂州花湖机场投运。一年多来,花湖机场国际货运航线总数达到10条。10年间,中欧班列和花湖机场真正改变了湖北内陆省份的劣势,让鄂产商品出海有了更便捷的通道。 (经济日报记者 柳 洁 董庆森)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