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持续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2024-01-29 09:2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银川1月28日讯(记者 杨开新)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宁夏银川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各县(市、区)党委抓实抓细县直部门和乡镇街道,聚焦民生重点领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新变化。

  聚焦老旧小区改造,银川市金凤区通过召开居民议事会等形式广泛征集民意,面对面回应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改造完成老旧小区35个,惠及1.6万人。银川市金凤区住房城乡建设和交通局副局长耿肖薇说:“我们建立了‘干部定期进一线’机制,先后解决了围墙改造、绿化亮化、智能门禁系统安装等一批民生事项,持续提升群众家门口的幸福感。”

  针对新就业群体吃饭难、休息难、子女托管难等问题,银川市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提供就餐休息、劳动维权、爱心托管等服务。金凤区上海西路街道依托商圈党群活动站等服务阵地,建立“小黄蜂”服务驿站、“物资补给站”,免费为快递员、外卖员提供法律咨询、心理辅导等服务。

  银川市领导干部通过践行“四下基层”,有效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道路交通不畅、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不高等难题,推动土地确权、小区产权证办理等急难愁盼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银川市教育局负责人介绍,今年将实施贺兰县第十一小学等中小学教育基础建设项目,新增学位1万个以上。

  银川深化“千名干部包千企”“进企业送服务解难题”活动,组建企业服务专员、营商环境观察员、行政办事员等队伍。西夏区北京西路街道聚焦怀远夜市停车难问题,积极协调周边企事业单位,通过共享资源、外拓车位等措施,推动怀远商圈停车位增至3800余个,并协调各方力量为南华路商业美食街78家商户解决“用电难”。

  得益于主题教育的扎实推进,银川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23年民生支出同比增长27.2%,新增学位2万个,保交楼累计交房1.1万套,解决办证难17.8万套。银川市市长陶少华表示,银川将着力在基层治理上示范引领,突出民生保障提档,加快建设医教强市,在增进新福祉上攻坚突破,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杨淼)
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银川持续破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2024年01月29日 09:2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银川1月28日讯(记者 杨开新)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宁夏银川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各县(市、区)党委抓实抓细县直部门和乡镇街道,聚焦民生重点领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新变化。

  聚焦老旧小区改造,银川市金凤区通过召开居民议事会等形式广泛征集民意,面对面回应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改造完成老旧小区35个,惠及1.6万人。银川市金凤区住房城乡建设和交通局副局长耿肖薇说:“我们建立了‘干部定期进一线’机制,先后解决了围墙改造、绿化亮化、智能门禁系统安装等一批民生事项,持续提升群众家门口的幸福感。”

  针对新就业群体吃饭难、休息难、子女托管难等问题,银川市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提供就餐休息、劳动维权、爱心托管等服务。金凤区上海西路街道依托商圈党群活动站等服务阵地,建立“小黄蜂”服务驿站、“物资补给站”,免费为快递员、外卖员提供法律咨询、心理辅导等服务。

  银川市领导干部通过践行“四下基层”,有效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道路交通不畅、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不高等难题,推动土地确权、小区产权证办理等急难愁盼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银川市教育局负责人介绍,今年将实施贺兰县第十一小学等中小学教育基础建设项目,新增学位1万个以上。

  银川深化“千名干部包千企”“进企业送服务解难题”活动,组建企业服务专员、营商环境观察员、行政办事员等队伍。西夏区北京西路街道聚焦怀远夜市停车难问题,积极协调周边企事业单位,通过共享资源、外拓车位等措施,推动怀远商圈停车位增至3800余个,并协调各方力量为南华路商业美食街78家商户解决“用电难”。

  得益于主题教育的扎实推进,银川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23年民生支出同比增长27.2%,新增学位2万个,保交楼累计交房1.1万套,解决办证难17.8万套。银川市市长陶少华表示,银川将着力在基层治理上示范引领,突出民生保障提档,加快建设医教强市,在增进新福祉上攻坚突破,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