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神奇”西藏
转型升级调研行 西藏篇④ 守住生态"铁饭碗"
雅鲁藏布江像一条蜿蜒巨龙,从喜马拉雅山中段冰雪山岭发源,自西向东,奔流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南部。记者驱车溯江而上,近处悬崖峭壁,满目苍翠;远望雪山皑皑,绵亘不断,一路都是风景……
·
转型升级调研行——西藏篇③:百姓冷暖总关情
·
转型升级调研行——西藏篇②:特色产业富农家
·
转型升级调研行——西藏篇①:雪域高原谋跨越
·
特色产业支撑雪域经济
别让老手艺失传
图说西藏
老手艺
雅江防护林
雅鲁藏布江沿岸
特色养殖
特色核桃林
藏族特色的家庭旅馆
西藏珞巴民族乡
农牧民的安居工程
“东方瑞士”:鲁朗小镇
藏地新观
一座旅游小镇的勃勃雄心
09/10 10:54
拥有如此宝贵资源的鲁朗是如何发展旅游业的?记者走进鲁朗镇采访。却发现,昔日的鲁朗小镇已荡然无存,代之的是一片建设工地。原来满街的石锅鸡店已迁往他处,形成了一片新的临时建筑群。鲁朗镇怎么了?林芝县副...
详细
川藏线318国道通麦大桥10日恢复通车
09/10 00:03
中国经济网林芝9月9日讯(记者 王玥)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川藏线318国道通麦大桥将于明日恢复通车。通麦大桥位于川藏公路西藏林芝地区波密段,大桥全长258米,是川藏公路南线的咽喉工程。8月2日深夜,通麦大桥发生...
详细
珞巴族:我国人数最少的民族
09/10 00:56
珞巴族是我国第56个民族,目前人口总数2856人,主要生活在西藏米林等地。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采用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由于生活在高山峡谷地带,交通不便,直到20世纪中期,珞巴人仍然刀耕火种兼营狩猎,过...
详细
高原上的麦子熟了
09/09 23:28
内地的小麦收获两三个月了,林芝地区鲁朗镇几个村子的小麦才刚成熟。扎西老人家的小麦已收割完了,收割机转移到了旁边拉姆家的地里。收割机每天可收割80亩,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虽有机器帮忙,但勤劳的藏...
详细
农家乐 乐农家
09/09 23:46
西藏林芝县鲁朗镇不仅有秀丽的风光,更有很多颇具藏族特色的家庭旅馆。房间干净整洁,洗澡有热水,热情好客的主人总是准备着酥油茶招待客人,让不少游客感叹“来了就不想走”。农家乐,乐了游客,也富了百姓,在...
详细
高原上的幸福大棚
09/10 00:54
记者见到周建平时,他正在自家大棚前悠闲地吃烤肠。40岁的周建平来自四川遂宁,在拉萨种大棚已经10年了。家里两个各2亩的大棚分别种着西瓜和西红柿,一年能有十多万的收入。对现在的生活他挺满意,“比打工强,自...
详细
老街新貌
09/10 00:46
拉萨老城区以八廓街历史街区为核心,有大昭寺、小昭寺等诸多古建。由于大部分建筑历史久远,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去年底,拉萨启动了老城区保护工程。如今,老城区上空纵横交错的线网已全部埋入地下,街道铺上了花...
详细
雪域高原上的经济日报分印点
09/10 09:24
西藏的读者也能第一时间看到经济日报!此前,经济日报社与西藏日报社签署出版印刷协议,设立西藏分印点,这将大大缩短经济日报的印刷、发行时间。该分印点也是经济日报全国各省区市中最后建成的省级印点。图为经...
详细
安居 安心
09/10 00:44
2006年以来,西藏开展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农牧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质的改变。如今,一座座规划有序、民族特色浓郁的新房新村,装扮着雪域高原的碧水蓝天。一起去看看拉萨堆龙德庆县南嘎村藏...
详细
丹珍,祝福你!
09/10 00:43
记者3日在拉萨碰到藏族姑娘丹珍一家。18岁的丹珍家住日喀则,今年考上了上海东华大学。几个小时后,她将独自乘火车去新的城市开始新生活。第一次离家,她对大学生活也有点担心,“怕吃不惯,也不知能不能很快融入...
详细
共(
2
)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将此消息传送给朋友
饭否微博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搜狐微博
和讯微博
閸忓厖绨紒蹇旂ス閺冦儲濮ょ粈锟�
閿涳拷
閸忓厖绨稉顓炴禇缂佸繑绁圭純锟�
閿涳拷
缂冩垹鐝径褌绨ㄧ拋锟�
閿涳拷
缂冩垹鐝拠姘充粧
閿涳拷
閻楀牊娼堟竟鐗堟
閿涳拷
娴滄帟浠堢純鎴n潒閸氼剝濡惄顔芥箛閸斅ゅ殰瀵板鍙曠痪锟�
閿涳拷
楠炲灝鎲¢張宥呭
閿涳拷
閸欏鍎忛柧鐐复
閿涳拷
缁剧娀鏁婇柇顔绢唸
缂佸繑绁归弮銉﹀Г閹躲儰绗熼梿鍡楁礋濞夋洖绶ユい楣冩6閿涳拷
閸栨ぞ鍚敮鍌炴噷鐠囧搫绶ョ敮鍫滅皑閸斺剝澧�
娑擃厼娴楃紒蹇旂ス缂冩垶纭跺瀣€愰梻顕嗙窗閸栨ぞ鍚崚姘挬瀵板绗€娴滃濮熼幍鈧�
娑擃厼娴楃紒蹇旂ス缂冿拷
閻楀牊娼堥幍鈧張锟�
娴滄帟浠堢純鎴炴煀闂傝淇婇幁顖涙箛閸斅ゎ啅閸欘垵鐦�(10120170008)
缂冩垹绮舵导鐘虫尡鐟欏棗鎯夐懞鍌滄窗鐠佺ǹ褰茬拠锟�(0107190)
娴滅悂CP婢讹拷18036557閸欙拷
娴滎剙鍙曠純鎴濈暔婢讹拷11010202009785閸欙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