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欧鹊桥已搭起 专家畅谈豫欧贸易如何进入蜜月期

2013年09月10日 08:41   来源:大河报   

本次讨论的组织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周弘

  北京时间9月9日17时40分,郑欧班列已通过俄罗斯的雷布诺耶车站,驶离郑州7861km,距德国汉堡还有2353km,预计9月13日到达汉堡。

  郑欧班列还在路上,对郑欧班列的关注已经到了心上。古老的中原距离发达的欧洲到底有多远?满载希望的郑欧班列能否延续丝绸之路的传奇?万里“姻缘”如何牵手再谱?9月3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的5名专家就此展开一场观点激荡的“头脑风暴”。

  机构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前身为西欧研究所,成立于1981年,是专门从事欧洲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和国际关系综合研究及国别研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目前设有经济研究室、欧洲政治研究室、国际关系研究室、欧盟法研究室、社会文化研究室、科技研究室、中东欧研究室、《欧洲研究》编辑部、图资信息室等。

  赞赏

  河南具备抓机会的“意识”

  如果说郑欧班列的开通,是河南与欧洲的一次“亲密接触”,那么,这场“密会”的发生,有着不可不说的背景,那就是,中欧贸易往来频繁,欧盟已是中国第一大“贸易合伙人”。

  当天讨论的组织者周弘,是欧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欧洲学会秘书长、副会长的她,还有一个身份——十二届全国人大河南团代表。周弘说:“从2003年到2013年,中国与欧洲都处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两者之间的经贸往来带动产业链条变化:欧洲将许多加工贸易从东亚、日本等地向中国内地转移,然后再出口。”她认为,虽然存在产品附加值过低、贸易逆差等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中欧贸易往来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由于欧债危机,欧盟各成员国正普遍面对经济放缓、消费低迷和失业率上升的局面。中国这个合作伙伴也让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感到紧张,尤其是欧洲对华贸易赤字不断增长,来自中国的企业开始向较高价值的产业迈进。现在的欧洲市场萎缩、出口货物量减少,欧洲在市场、产地布局上进行结构性调整;同样,中国产业也在发生变化,也在进行结构调整。周弘认为,在由产业调整引发的下一轮竞争中,谁有意识追踪欧洲转型,谁就可能在国内的转型、调整中取得大的收获。“郑欧班列的开通,让我们看到了河南的‘意识’,这条货运通道,将带动各个要素流动起来,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中,使河南这个内陆省份更加直接接触外部资源。”

  借鉴

  郑州可以参考汉堡自由港的经验

  大家首先就郑欧班列的现实意义和实际操作展开探讨。

  “与汉堡相比,阿姆斯特丹吞吐量更大,应该是更理想的货物集散地,为何郑州选择了汉堡?”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欧洲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孙彦红抛出疑问。

  研究德国的助理研究员、理学博士胡琨剖析,德国境内内河航运水系密集,莱茵河河网纵横,汉堡是继柏林之后德国第二大城市,也是德国最大的海港。汉堡港是欧洲最佳转口港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设有自由港区,经营转口贸易,“将货物运到汉堡集散,除去货物本身销售对象的原因,也与汉堡港各种运输方式发达有关”。

  胡琨认为,作为集装箱集散地,“汉堡模式”是郑州学习的范本。例如,汉堡自由港内有一系列优惠政策:船只从海上进出自由区,只需挂上“关旗”,可不受海关的任何干涉;进出口或转口货物在自由区装卸、转船或储存,均不受海关限制;在自由区建造、修理和装配船只,不受海关约束……

  “我赞成胡琨的观点,依托郑欧班列,郑州完全可以打造适合自己的‘自由港’形态。”孙彦红说。

  探讨

  “退而结网”起产业,还是“因地制宜”用优势?

  与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汪鸣的观点一致,讨论中,专家一致认为,郑欧班列不能单纯发展成交通运输枢纽。

  助理研究员、李罡博士说,任何一种运输方式都有优势和劣势,铁路运输成本、时间介于海运、空运之间,对中亚等没有海港的内陆国家来说,这条物流通道打开正逢其时。“抓住时机后,要理性设计,比起怎样运、运什么,有货可运更加重要。”

  李罡认为,当地政府应在产业上下功夫,发展与本地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新型产业。“我发现,河南进出口总额位居中西部第一位。如果通过海运运送电子产品到德国,需花费一个月以上。这时,铁路比海运、空运便宜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

  发展产业的同时,河南还要在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上下功夫。“河南具备劳动力优势,但目前物流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物流企业只负责运输。实际上,欧洲一些物流公司提供的是全产业链的物流服务:从组织货物到运输、销售,一手包揽。”

  “我不完全赞同你的观点。”助理研究员孙艳博士提出,“我曾对希腊的经济形态进行研究,希腊没有发达的制造业,与河南的相似之处在于区位优势。”她表示,希腊明智地选择了物流仓储业作为发展重点,通过提供货物仓储、管理等服务,将其他地区的货物吸引到当地集散,从而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这或许比打造一个全新产业见效快”,但从长远看,河南必然要打造新的产业形态。

  提醒

  豫欧贸易往来不能“一窝蜂”,更需“走心”

  “通过郑欧班列,河南与欧洲的距离在缩短,货币成为新的衡量方式。”谈到产业发展,孙彦红的思路与李罡、孙艳不太一致,她认为,在考虑运出去的同时,不应忽视“运进来”。

  “比如德国的机器、比利时的巧克力、法国的葡萄酒等,郑州可否成为这些商品的集散地?”孙艳说,现在要学会利用优势,河南企业可以通过班列“走出去”,也可以组织货源把产品“拉回来”。

  “需要提醒的是……”周弘补充道,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行业、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有合理预期,应合理控制,对市场的开拓要有长远战略,绝对不能“一窝蜂”,“和欧洲人做生意,一定要用心,‘野蛮生长’的方式不行……在郑欧班列牵起的豫欧贸易协作上,河南更需要‘走心’”。□特派记者 张渝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