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玛卡村村落特点:
其玛卡意为“外面的地方”,该村位于拉萨河流域的墨竹工卡县尼玛江热乡,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自然村落。千百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产生了规律而稳定的生活时间表,从而为民间艺术的落地生根创造了良好环境,这是一个艺术氛围天生浓郁的村落。
一个温暖的下午,其玛卡村的生活同拉萨河流域的任何一个村子一样,或者说,同这条河流本身一样,缓缓流淌,波澜不惊。一个老爷子坐在村头的柳树下,一手捻着纺锤,一手转着经筒。那两样东西分别沿水平和垂直的方向匀速旋转着。这是一项颇为困难的技艺,不是心态端和的高手万万做不到。
这时,村东头传来的急促锣鼓声打破了这种宁静,老人站起身来向有动静的地方慢慢走去。包括我们这些外来的探访者都知道,这是要唱大戏了。
藏戏是一个学术上笼统的称谓,用以标识这种在雪域高原流传上千年的独特戏种。而对于其玛卡村里的百姓来说,藏戏远远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文艺表演形式,更是村庄“生命”的一部分。藏戏队的杰布老人说,这个村子有长达八百多年的藏戏表演历史。
其玛卡村的藏戏班子叫做尼巴拉姆,1959年的时候改名叫做尼巴藏戏团。但是笔者仍然愿意用班子来称呼它。因为班子的组成完全靠村民自觉自愿,同时技艺的承继又是靠个人之间的师徒相授,与现代建制的艺术团事实上是有区别的。然而正是依仗这种古老的传承方式,尼巴藏戏以一种村民群体记忆的形式得以流传,更保持了原汁原味的艺术风貌,领班杰布老人今年72岁,说话时中气很足,目光也依然灵动,一看就是常年表演打下的底子。尼巴藏戏如今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支藏戏传承分支。杰布老人说,村里的男女老少随便抓一个出来都能告诉你尼巴拉姆的师承谱系。当年一位直贡梯寺的高僧仁增曲扎为了弘扬佛法,将《特巴丹巴》的故事改编成戏曲传到这里。直到如今,尼巴藏戏的很多表现形式和服饰特点还可以从直贡梯寺找到根源。杰布老人告诉记者,尼巴拉姆传到如今能说出来的已经是第六代。自己是从师父罗杰那里继承下来的。现在班子成员有33人,最小的平措卓嘎只有19岁。
戏已经开锣。在其玛卡村看藏戏是一种与别处完全不同的体验。演员穿上色彩斑斓的华丽行头和日常便装没有什么不同的感觉,藏戏传统的吟咏式唱腔在这种语境下也显得特别生活化。给笔者的感受是,他们不是在扮演古老的故事,只是那故事再度发生了。观众反应也不同,树边斜靠着的女子,就是场上扮演国王演员的妻子,时不时和别人一起发出笑声或嘲笑的嘘声。丈夫演了国王,晚上回家她态度上想来并不会变得更恭敬些。
杰布老人对记者说,因为过去时代的动荡,《特巴丹巴》这出剧目的完整版已经基本失传了。只是在村子里各家各户散碎的记忆里还保存着不少东西。现在戏班子正在努力搜集并恢复这个古老的剧目。有些片段已经差不多得以复原。其玛卡村的戏,其实就是人们的生活。原生态的薪火相传以及原生态的自我修复,使得很多精华的价值没有流失。
这个村落保持了原生的艺术形态,但生活并没有停滞。据记者了解,2012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17.1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708.27万元,第二产业1.3万元,第三产业107.55万元;粮食总产量411吨,油菜籽总产量63.6吨。人均收入达到6143.54元,其中现金收入3378.95元。良好的经济和生活条件,为文化艺术的保存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米玛次仁却太久没有听藏戏了。上一次听还是9年前在罗布林卡。他的全部时间都花在了刺绣唐卡上。
热闹的戏剧演出,衬托出这里的宁静。米玛次仁的作坊里,徒弟们正在制作刺绣唐卡。虽然乐声隐约传来,他们的手下却没有一丝马虎。米玛次仁介绍说,其玛卡村的直贡刺绣唐卡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为止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现在西藏各寺庙还普遍保存着的刺绣唐卡众流派中极富有特色的一支,之前一直是以家族传承的方式流传于世。
作为刺绣唐卡的传承人,米玛次仁却没有将这个身份当作一种赚钱的资本。看得出来,这个37岁的清瘦男人,完全是痴迷在其中的。这人不嗜烟酒,也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刺绣唐卡对他来说比媳妇还亲。虽说这家传的手艺算是个“金饭碗”,米玛次仁却从一开始就没想着只做工艺品,他想做的是艺术。20年前,他独身到拉萨学习美术,绘画学了6年,佛像雕塑学了3年,回来之后自己亲手设计图案,做出来的刺绣唐卡名扬四方。用米玛次仁的话来说,不是制作,是在创作。
米玛次仁的唐卡作坊不只是从美学层面体现了藏族优良传统的精神价值。虽然上门拜师的人众多,为了帮助弱势群体,从90年代末此手工作坊一直把待业青年、残疾人、孤儿等作为招收学徒的对象,现有13名徒弟。米玛次仁认为这是一种更有意义的传承。
米玛次仁为自己设计的最好归宿就是一直收徒弟画唐卡,一直到干不动为止。但这个瘦削的画师也承认,技术的承继是现在刺绣唐卡艺术面临的一个问题。刺绣唐卡的题材多为佛像和菩萨像,面孔和眼睛是佛教唐卡的精要所在。藏族的艺术家们都相信,如果脸和眼睛有任何一丁点瑕疵,都将会产生不良的因果报应。这种信念虽属于超自然范畴,但确实是藏族传统艺术的精神所系,因此纯正的刺绣唐卡在制作上有着超乎技术层面的严格要求。“重要的是学生的悟性。”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米玛次仁在教学方面不止限于刺绣技术的传授,更重要的是着重培养学生们的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这当然是一种更接近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做法。
怎么去:从拉萨坐班车去墨竹工卡县城,当地有公交车前往。
看什么:其玛卡藏戏非常值得一看。除了原汁原味的独特表演形态,音乐的节奏也明快激烈。鼓者头戴红穗,击鼓时因动作幅度大,红穗无风而动,气场十足,非常适合现场观看。
吃什么:当地的土豆质地绵密,盐水煮过,直接蘸上辣椒面吃,非常霸道。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