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10亿元非法集资背后的投资担保业乱象

2013年09月16日 11:25   来源:新华网   梁鹏 李鹏

  始于2011年的河南投资担保业“非法集资风暴”仍在行业整顿中深度阵痛:今年5至7月,洛阳市连发3起涉及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的非法集资案件,不完全统计的涉案金额近10亿元,3000多名群众卷入其中。行业“井喷”、监管不力、非法集资频发、“两难”整顿,河南投资担保业之乱的轨迹警示民间金融的正规化出路依然漫长。

  2013年5月17日,洛阳市大华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某涉嫌非法集资携2亿多元潜逃,1000多名参与集资的群众血本无归;2013年7月17日,洛阳市国担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郭某因违法吸收公共存款“去向不明”,2000多名群众卷入其中,涉案金额高达6亿多元;而仅仅数天之后,洛阳市恒生投资担保公司负责人刘某因同样原因“去向不明”,涉案8000多万元、数百名群众。

  尽管自2011年河南投资担保业“非法集资风暴”爆发以来,不少群众对投资担保业的“跑路事件”已司空见惯,但在全省大力整顿的背景之下,两个月之内连发3起投资担保业的“跑路事件”仍让许多投资担保公司的“储户”心有余悸。“看着一家家投资担保公司被关掉,想着剩下的就安全了,结果还是不安全!”一名承认“有侥幸心理”的储户说。

  侥幸是许多储户被卷入投资担保业“非法集资风暴”的“毒药”。2011年3月,位于河南郑州的诚泰投资担保公司成立半年就发生1.2亿资金“神秘失踪”,发生储户挤兑的恶性事件。此后,河南投资担保业涉嫌非法集资的风暴愈演愈烈,“跑路事件”时有发生。有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仅郑州市和安阳市立案的投资担保公司非法集资类案件就高达200多起。在此次风暴中,按照规定只能从事担保业务的民营担保公司却干起了非法集资的活儿:担保公司以为其他实业企业项目融资的名义从民间高息吸储,和储户签订担保和借款合同,然后转手将集中起来的民资再以更高的利息放贷给实业企业,其中不乏担保公司和实业企业为同一法人的“左手借右手”的关联交易。而对高息收益抱着“侥幸”心理正是许多储户被卷入此次风暴的重要动机:为获取担保公司以储户借款数额划定的递进高息,许多储户“化零为整”将分散资金集中后进入担保公司,甚至一些储户变卖房产、从银行贷款将资金“借给”担保公司。

  此后,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河南省工信部门开始对全省的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整顿:将行业准入的企业资本金限额提高至1亿元,同时以办理经营许可证取代此前的备案证,并将取得经营许可证的担保公司业务限定在银担业务。然而,截至目前整顿“猛药”在地方落实时仍处于“两难”境地:大面积的关闭担保公司,资金链断裂的行业风险将集中爆发,带来的社会不稳定也将会陡增;整顿不到位,担保业的乱象难以根除,且行业资金的盘子将有持续扩大的危险。保守起见,多数地方的整顿都选择了让未取得经营许可的担保公司“逐步稳妥退出”的策略。此次洛阳市连发的3起案件中,涉及的两家担保公司均未取得由工信部门发放的经营许可证,处于整顿期间,保留了有限制的经营活动。

  而洛阳两个月间连发的3起案件表明,仍在深度整顿中的阵痛仍将持续,且担保业隐患未除,投资行业的“非法集资”隐患也初现端倪。据了解,在洛阳市新近发生的3起案件中,大华和恒生均为工信部门审批的融资性担保公司,而国担则为由工商部门注册审批的投资性公司。洛阳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相关人员表示,与担保公司相比,投资公司从事非法集资的手段更为隐蔽,监管更为松散,行业潜在的风险不容小觑。

  洛阳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领导小组办公室是河南投资担保业“非法集资风暴”中为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案件营运而生的政府内部协调机构,按照惯例,这一机构一般设置在银监部门,而在河南这项工作不得不由地方政府牵头。“与担保公司相比,投资类公司仅需要在工商部门注册,监管更为松散,由于注册成立的手续简单,为了方便融资,一些房地产、种植养殖等实业企业也都纷纷注册成了投资公司。”洛阳市处非办的一名负责人说。

  据介绍,2012年初,仅洛阳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数量就多达140家,投资公司更是多达500余家。2012年底,河南省出台政策继担保公司之后,将投资公司纳入整顿范围。截至目前,洛阳市担保公司数量下降至110家,除35家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公司外,其余70余家也将逐步退出担保行业;而投资公司的数量也已锐减至336家。

  监管不力之下的行业“井喷”式盲目发展是造成如今河南投资担保业非法集资频发、整顿陷入“两难”的主要原因。有数据显示,在河南投资担保业“非法集资风暴”来临的2010年底,全省担保机构高达1600余家(含分支机构),比2008年增长了近10倍,此后投资公司沿着担保公司的轨迹也走到了行业非法集资的风暴中。行业的“井喷”发展又带来了监管难度的增加、从业人员素质的低下、恶性竞争的频发。2011年,洛阳市盛归来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的“事发”是全市投资担保业非法集资风暴的发轫,当时记者在相关部门为储户兑付的现场看到,另外一些投资和担保公司的业务员居然在兑付现场发放理财宣传的传单,让许多储户不仅感慨,“刚从一个火坑出来,就有人想拉你进另外一个火坑,行业太乱了。”

  在河南投资担保业的“非法集资风暴”中,许多储户一夜返贫,甚至一些农民的卖粮钱、退休职工的养老金都血本无归。但行业整顿的初效已显,除行业机构的数量锐减外,群众和从业机构人员的意识和素质都经历了一次洗礼,行业风险正在降低。以洛阳市为例,投资担保行业的理财广告已经销声匿迹,行业非法集资的案件也由2012年的10起左右降至了今年的3起。

  但是“非法集资风暴”的善后和未来民间金融的正规化之路依然漫长。“案件处置的难点在资金追缴和兑付,高息收入本就不受法律保护,目前全国非法集资类案件的平均兑付比例也不足30%,这让许多群众难以接受。”洛阳市处非办的一名负责人说。而据记者了解,在河南一些风暴的重灾区,善后问题更显艰难,某不足六百万人口的地级市平均每50个人中就有一个被卷入非法集资。

  “担保公司和投资公司分别由工信和工商部门监管,但这些部门的监管手段却只有行政、暗访和约谈,连查个公司账目都需要公安机关配合,基本上毫无金融监管能力。”一名长期在洛阳市处非办工作的负责人认为,将民间金融机构正规化的同时,监管的正规化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从当前看,成立专门的地方民间金融监管力量,建立业务挂单数据库等加强民间金融的非现场监管,都成为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