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科技成果转化助推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

2013年09月18日 11:58   来源:西藏新闻网   孙开远

  9月的拉萨河谷,一派秋收景象。堆龙德庆县乃琼镇岗德林村,一排排高大的树木立在公路两旁。岗德林农民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也是一片繁忙。与收获小麦和青稞不同,这里收获的是各种鲜花,繁忙的景象已经持续了近半年。

  近年来,拉萨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科技对农牧业的贡献率达到了44.4%,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了38.4%,为拉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仅去年,拉萨市科技局就通过积极申报自治区和国家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共争取到2500余万元,重点支持了品种改良、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开发、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技术集成、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示范推广等,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种粮 种菜 种花

  “以前,我们合作社里只种菜。”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岗德林农民合作社副理事长洛次告诉记者,“这几年,在科技部门的技术指导下,我们开始种花。”洛次所说的花,不仅仅包括市场上常见的玫瑰、康乃馨、勿忘我等,还包括经济附加值很高的藏红花。

  秋天正值藏红花开放的季节,所有的藏红花种球都被精心地保护在一个避光保温的温室内。种植人员介绍,他们种植的藏红花亩产8两左右,与国外的种植产量相当。经药理检验,西藏原产藏红花比市场上销量较多的伊朗红花、藏红花苷含量高一倍,清香不刺鼻,泡出的水清澈。

  据了解,近年来,拉萨全社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仅2011—2012年两年间,共取得17项国内先进成果。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油桃、金银花、藏红花等新品种也适应了高原气候在拉萨落户。

  粗放 精细 科学

  岗德林蔬菜种植基地培育的这50亩藏红花预计10月能采摘,年底就会投放拉萨市场。藏红花属于冬季植物。采摘后,种球会在11月中旬下地,不需要“披棉被”过冬。“只要保证大棚温度在零下10℃以上就基本没什么问题。但要保证棚内湿度。”提起对藏红花苗的管理时洛次说,“那可比种菜轻松多了。”

  洛次还告诉记者,管理藏红花是一个细心加科学的过程,种玫瑰等观赏性鲜花就显得麻烦一些。因为这些鲜花从第4个月开始,便一直在开花,所以在保持棚内温度的同时,要施肥、防虫、剪枝、套袋、收获,具有一定的劳动强度。以前,种粮靠的是遵循传统经验,很粗放。不过,现在种粮也是精细活,不少农民已经完全掌握了花卉种植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的不断加大,拉萨市农牧业产业化步伐也不断加快,一些涉及藏药新产品开发、青稞系列产品开发、抗缺氧饮料加工等企业已经入驻国家级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

  粮农 菜农 技工

  科技使许多农民从种植附加值不高作物转向种植附加值较高的作物。在这一点上,岗德林农民合作社显然走在了前列。除此外,科技的力量也使人们的身份在短短数年间实现了两次华丽转身。岗德林农民合作社副理事长洛次,便是其中一位。

  还不到40岁的洛次可算是合作社的“元老”级人物。合作社成立之初,村里多数人担心菜种不好,洛次却和其他十多位农民一起加入了合作社。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洛次很快崭露头角,他还出过一本用藏文写的蔬菜种植管理书。依靠科技的力量,洛次今年又加入到合作社管理层。一方面,洛次实现了从科学种植到科学管理的转变;另一方面,他也成功实现了从粮农—菜农—技工—白领的华丽转身。

  洛次是许许多多依靠科技力量实现人生转变的农牧民中的一名。而今,在生机勃勃的农牧区,正有无数农牧民群众通过科技的力量成为创业致富的能手,解决了一大批制约农村发展的技术难题,建成了多个产业基地和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岗德林农民合作社种植基地里的各种鲜花开得正艳,科学技术的花儿,也早已开遍拉萨,把原本高寒缺氧的高原,装点得四季如春……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