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工卡县工卡镇工卡村
村落特点:
墨竹工卡县工卡镇工卡村就在县城所在地,距离拉萨市区68公里,地处墨竹工卡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是一个热闹繁华的高原小镇。
天刚蒙蒙亮,我们采访组就向墨竹工卡进发,将对墨竹工卡县位于拉萨河流域的村庄进行采访,第一站就是工卡村。
墨竹工卡,藏语意为“墨竹色青龙王居住的中间白地”,亦称古老富裕之地,素有“拉萨东大门”之称。过去,墨竹工卡因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资源丰富,也被称为“天边之乡”。
拉萨河干流从林周流入墨竹工卡,至尼玛江热乡为中游段,而从直贡以下则为下游段。拉萨河在墨竹工卡有两条重要的支流,即雪绒藏布和墨竹玛曲。当这两条重要的支流汇入拉萨河之后,拉萨河就来到了工卡村。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想知道拉萨河究竟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叫吉曲的,但却始终没有资料明确指明。不过在流经工卡村之后,拉萨河的河道开始变宽,并且多岔流,河床多分叉、多心滩,成为典型的辫状水系。河谷内阶地发育,大部分阶地都已开垦为良田。尽管我们找不到答案,但是也很释然,因为拉萨河就是吉曲,就是幸福河,她流过的地方都是纯朴的藏民族世代居住的风水宝地,我们所采访的每一个村庄都得到她的润泽。
工卡村就在墨竹工卡县城所在地,地处墨竹工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县的交通枢纽。这里人口聚集,交通方便,外来人员也很多,旅游的,做生意的……
我们到达工卡村已是上午11点左右,走在街头,车水马龙的城镇繁华就在眼前。宽阔的街道、整齐的藏式楼房、繁忙的交通、热闹的茶馆无不向我们展示如今“天边之乡”的巨大变化。
工卡村原先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和所有城市周边的小镇居民一样,工卡村的农民在城镇逐步扩大的过程中,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许多人都借住在县城的优势,做起了各种生意。工卡村党支部书记洛桑达瓦告诉我们,工卡村现有647户,2500人。2012年,人均收入5700多元,其中现金收入就有4200元。
洛桑达瓦原来是工卡村的致富能人,他自己拥有一个施工队,有固定资产1500多万元。2009年村里在进行民主选举的时候,村民毫不犹豫就选他当了村委会主任。村民的意愿很简单,洛桑达瓦也心领神会。但是要忙村里的事,又要忙自己的事,有时不能兼顾,只好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以村里的事为重,不辜负村民的期望。
当上村委会主任后,洛桑达瓦就带领村民在县城当街的地段建商品房,并劝说村民入股,许多村民积极参与,但也有的很犹豫,另外也有人是拿不出钱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洛桑达瓦只好挨户做工作,打消村民的疑虑,对实在拿不出钱的,由他向银行担保,为44户村民贷了款,如今村民的贷款都已还清,每年就等着分红利呢。
洛桑达瓦告诉我们,工卡村有7个组,其中四个组的地几乎全部被征用,因此,让失地农民过上稳定富裕的生活是他的目标。为此,洛桑达瓦带领村民组建施工队,并四处奔波为施工队揽活。而他自己的公司也尽量吸收村民,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就业培训,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
我们采访的时候,村里正在进行两件事,一是组织村民上山采虫草,还有就是将修建的大棚承包给外地人。洛桑达瓦说,工卡村境内没有虫草,但是全县资源共享,每到虫草采挖的季节,县里都会给每个村分配名额,村里再往下分到每户。虽然每个名额是要花1500元才能得到,但这两年虫草价格不菲,大家还是都想去,所以村里只有尽量照顾贫困户。今年工卡村被分去达珠村采虫草,据说那里虫草最多,品质也好,拿到名额的村民们都很期待。不过去之前村里就对村民约法三章,首先是统一管理,其次是注意安全,第三是注重环保,垃圾要一样不少地带回来。
在每年上山前,村民都要接受类似的规定和要求,但村民都很理解,大家都明白这是为了今后还有虫草可采。
工卡村的另一件大事就是要将现有的50多个大棚对外承包。洛桑达瓦说大多数村民不懂种菜技术,自己种植一年收入很少,不如承包给内地来的人,收租金肯定比自己种强,再说这样也做到物尽其用,发挥大棚的作用,增加县城蔬菜的供应量,是一举多得的事。
在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工卡村居然也养殖藏香猪,而且生意还很火爆。看到我们感兴趣,洛桑达瓦决定带我们去一看究竟。
从村委会驱车十几公里,我们来到工卡村恰嘎组的原生态藏香猪养殖基地。可是在修建好的猪圈里却没见到猪的身影,组长次仁达瓦告诉我们,猪都到外面“自由活动”去了。
原来工卡村的7组也就是恰嘎组很早就有养藏香猪的习惯,后来在县委书记的帮助下,村里争取到了30万元资金,修建起了这个养殖基地。现在基地有大小猪180多头,有5个人专门照顾猪的饮食起居,比如现在,猪妈妈们就带着它们的儿女到外面“散步”去了,到了下午,就有人将他们召回来。为了不让我们白跑一趟,一位工作人员决定把猪召唤回来给我们瞧瞧。在一阵吆喝声中,我们看到了一头大猪带着它的孩子们向我们走来,在接近我们的地方停了下来,几头小猪在周围活蹦乱跳。也许就是这样惬意的生活让恰嘎的藏香猪肉质细嫩鲜美,由此吸引了许多回头客。现在,恰嘎藏香猪在墨竹工卡供不应求,要提前预定才买得到。
从恰嘎组回到县城的路上,我们路过一个寺庙,依山而建,很是醒目,同行的墨竹工卡县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那是嘎则寺。说起嘎则寺,还真有点来头,据说在公元7世纪,吐蕃第32世藏王松赞干布为了给从长安和尼泊尔迎请的8岁、12岁释迦牟尼等身佛像修建殿堂,修建了大昭寺,在初建大昭寺时,曾多次出现被水淹的奇怪现象。后来,通过占卜得知,整个青藏高原地形呈仰卧的罗刹女形状,而大昭寺所建位置正巧处在罗刹女的心脏,所以要大昭寺平安需先建寺庙镇压住罗刹女的四肢。此后,松赞干布就在各地建了12座寺庙,嘎则寺就是其中之一。据说嘎则寺的位置刚好镇住罗刹女的右手臂。嘎则寺的“嘎”正好是藏语字母的第一个。也许并没有什么意义,但“第一”还是引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拉萨河纪行》采访组记者 沈安永 米玛 马晓艳 阿孜古丽 陈敬 向代文)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