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无锡第一高楼封顶 每一块幕墙板都有“身份证”

2013年09月26日 14:44   来源:中国江苏网   

  昨天下午,无锡已封顶的第一高楼———339米的九龙仓国金中心在蒙蒙细雨的衬托下,显得高贵而冷艳。无锡市建设局、质监站在这里召开了2013年“质量月”活动现场观摩会,活动紧扣新版《无锡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相关专家对市民关注的超高层建筑中幕墙技术、机电安装等问题进行了解读和规范。

  国金中心与悉尼歌剧院幕墙一脉相承

  “一座建筑改变一个城市的命运”,九龙仓国金中心幕墙与享誉世界的表演艺术中心———悉尼歌剧院的玻璃幕墙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二者均出自嘉特纳幕墙公司之手,这家公司也是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金茂大厦的幕墙商。据了解,国金中心的幕墙总面积达到8万多平方米,共有9532块单元板,每块单元板为6平方米,重量达到420公斤,是锡城单体面积最大的幕墙工程。

  首次在无锡使用的“隐藏式超大型开启窗”高2.65米、宽1.5米,不仅增强了通风效果,同时也更为美观,从外部看整栋建筑是一个和谐的整体,隐蔽的“开启窗”与墙体实现“无缝对接”。

  “8万多平方米的玻璃幕墙,掉下来一块玻璃都是不得了的事啊!”针对市民的担忧,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外幕墙玻璃采用的是新型节能玻璃———中空夹胶玻璃,即使玻璃破裂也不会轻易掉下来,更不会产生碎渣砸伤路人,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能。此外,中空玻璃夏季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冬季又可以阻挡室内热量的外溢,在节能降耗的同时具有良好的采光性。

  每块玻璃幕墙都有“身份证”可追溯

  据悉,国金中心的每一块单元板幕墙都和人一样,拥有一张专属的“身份证”———条形码,当一块单元板出现问题时,同一批次的单元板都可以及时被找到并“验明真身”,具有很强的可追溯性。有了“身份证”,在每一块玻璃幕墙损坏时都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检修和维护。利用条形码收集玻璃幕墙信息,并运用在超高层建筑中,这在国内整个幕墙行业都是领先的。

  在“全程有机可追溯”的同时,此次的单元式幕墙在常见的“幕墙通病”———漏水问题上也有了进一步的优化措施。“单元式幕墙合理规避了普通框架式幕墙出现的漏水问题,每一块单元板之间基本做到‘严丝合缝’。”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像搭积木安装玻璃幕墙省时又省力

  传统的幕墙是在事先架设好的框架里面安装玻璃,而如今的单元式幕墙省去了这一“填充式”步骤,只需事先在工厂里将每一块玻璃幕墙生产好,运到现场后只需要锁上螺丝并在拼缝处打上密封胶即可,“像搭积木一样安装玻璃幕墙,工期短、质量高,省时又省力。”项目负责人表示,从以前的手工安装到现在的建筑工业化操作,幕墙技术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据介绍,国金中心的幕墙工程以4天一层的平均速度在推进,目前整个幕墙安装工程已经完成了95%,预计下个月就能完工。令人期待的锡城第一高楼———国金中心的项目交付时间预计在明年12月,建成后的国金中心将是一幢集商贸、写字楼及酒店等各种功能于一体的建筑综合体。

  采用新措施减少光污染保护环境

  从事幕墙行业多年的张工表示,玻璃幕墙所带来的“光污染”问题与玻璃的反射率有关,“反射率太低,可见光透射比就达不到标准;而反射率太高又会损害人体的身心健康。”因此,幕墙专家通常会推荐业主选择反射率适度的幕墙,在保证建筑美观的同时不破坏生态环境。

  “我们会结合方案设计和反射光影响分析,设置外伸于玻璃面的遮阳窗框、遮阳装饰条、遮阳罩,采用玻璃外表面涂抹贴膜等措施减少光反射。”张工表示,目前北京、上海等地区规定30米以下的建筑不允许采用玻璃幕墙,取而代之的是石材幕墙、陶瓷板幕墙等新型建筑材料,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光污染。

  据悉,无锡国金中心拥有全市最高的机电设备机房,采用的超高层设备吊装技术保证了整个工程的安全和高效,同时,此次工程混凝土浇筑量超过20000方,这在无锡尚属首例。(晚报记者张艺凡)

(责任编辑:宋雅静)

鍒嗕韩鍒帮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