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拟立法 温州金改激活民间金融变局

2013年09月27日 08:54   来源:中国证券报    

  实施金改一年半以来,目前温州市已成立一批机构,从信贷、应急转贷、票据、保理、场外挂牌、股权投资等各方面服务于中小企业,与本地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主力军一道,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已初具雏形。

  温州金改的思路逐渐清晰,减轻社会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而非服务大型金融机构,主打金融创新,服务温州实体经济。

  地方性金融法规有望出炉

  行走于温州的大街小巷和郊区农村,写有“股改”、“现代企业制度”等字样的公告牌,不时进入视野。  

  温州金融办相关人士解释,这说明温州先进理念处处渗透,深入人心,今年金改必须有所突破,而首先获得突破的可能是地方金融法规的诞生。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十二项主要任务,其中第一条就是“规范发展民间融资”。  

  温州金改以来,温州在制定规范民间融资的管理办法、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民间融资监测体系等方面的工作持续推进。

  9月26日,浙江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了关于《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草案)》的说明。若《融资条例》能顺利出台,将成为全国首部地方性金融法规,为民间融资活动主体提供明确的行为规范。

  在这份已经由浙江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提请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条例草案中,未能找到有关设定民间借贷利率红线的相关表述,取而代之的是:“民间借贷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但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利率的规定。”

  其实早在去年9月,浙江就正式启动了温州民间融资地方立法。草案最早基础稿由温州市政府为主起草,设定48%的民间借贷利率红线便是当初设想中的内容。

  参与该条例草案编制的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李有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48%政府干预利率上限的确定,是参考了央行历来在温州的调研、温州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以及香港的《放债人条例》而最终确定的,其目的是在于对金融风险进行防控。

  至于为何取消设置民间借贷利率红线,浙江省金融办主任丁敏哲在省人大常委会上作了相关说明。他说,“在草案准备过程中,我们曾设想设立一个利率上限,这在浙江省民间金融实践中有很强的实际需求,且对抑制不合理的高利贷会有很强的正向作用。”但考虑到国家金融主管部门有明确的不同意见,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正在研究制定的新的民间借贷审判司法解释,可能对利率会作出新的规定,草案最后只作了原则性规定。

  浙江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也认为这样的规定是合适的,并建议条例草案中将“但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利率的规定”修改为“国家对利率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部分企业拟申报民营银行  

  曾有消息称,由正泰电器、华峰氨纶、报喜鸟、奥康国际以及当地其他两家非上市公司组建的民营银行有望成立。中国证券报记者对上述信息进行了多方求证,获悉确有多家本地公司在申报民营银行,但目前处于准备阶段,并没有得到上级部门,尤其是银监会的任何批复。  温州民营企业龙头正泰集团,在2008年12月发起成立乐清正泰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虽然只有8名员工,每年可实现4000万-5000万元利润,但是在正泰集团老板南存辉的规划中,小贷公司只是过渡,最终目标也是办一家自己的银行。

  温州市金融办近日表示,正在争取设立有限牌照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金融财务公司,同时确保设立温州民资发起的专业性保险公司、全牌照的证券公司、信托公司。  26日下午,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外发布称,发展了一批优质的小额贷款公司并拓宽资金来源,创新推出小额贷款公司主发起人招标制度。

  从2012年3月28日金改以来,截至8月底,温州已开业小贷公司41家,注册资本103.2亿元,贷款余额133.2亿元,本年累计投放贷款294.3亿元,累计投放贷款1300多亿元,在平均注册资本金、平均贷款规模、人均管理贷款资金等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其中,瑞安华峰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金达到8亿元,成为全国单体最大的由民营企业全资发起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并依托浙江股权交易中心非公开发行全国首例定向债,现已成功发行5000万元。  

  截至目前,温州共开业7家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截至8月末,登记借入需求总额61.4亿元,成交额13.98亿元,场内借贷成功率28.8%。

  温州创新了一批为小微企业服务的金融产品。推出“增信式”、“分段式”、“年审制循环贷款”等创新信贷模式,全温州银行机构推出100多个创新产品,完成转贷资金71.81亿元,支持小微企业4501户,全温州中长期信贷比年初增加152亿元,占比由去年同期的16%增加到18%,小微企业贷款比年初增加69亿元,增长5%,高于全部贷款增速3.25个百分点。  温州还创新直接融资方式,实现小资本和大项目对接。积极拓展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运用,截至9月份,温州今年新增直接融资9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8%,设立了3只地方政府平台建设引导基金,规模达12.5亿元。  

  另外,创新投融资手段,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通过债券、股权等投资方式有序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幸福股份”累计发行超21亿元。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壮大企业

  近年来,温州市政府应急转贷专项资金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应急转贷资金相继成立,有助于防范和化解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但也出现部分协会和企业抱团设立应急转贷资金的新情况,主体多,操作不规范,又产生较大的运行风险。

  温州市政府决定由温州总商会会员主导发起设立行业协会的应急转贷资金,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短期的垫资服务。从已经运行的应急转贷资金看,企业从应急转贷资金管委会获取的续贷资金使用时间一般为一周左右,协议月综合费率1.5%左右。

  “温州最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浙江银监局党委书记、局长韩沂今年7月在温州调研时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各系统都能总结、介绍温州走出经济困境的成功经验。他直率地表示,“希望这个时间不会太长。”  

  回顾温州2012年的一组金融数据,也佐证了韩沂的观点。温州全市直接融资总量达92.59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全年新增上市公司4家,融资总额34.39亿元;4只企业债券成功发行,共募集资金38亿元;2家企业发行私募债1.5亿元。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募集资金18.7亿元。全年新增直接融资占全社会新增融资量的13%,比2011年提高5个百分点。  

  温州一方面在扶持中小微企业,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实力较强的企业。

  9月初,温州出台《温州市企业上市工作五年行动计划(2011-2015年)》,每两年进行一次综合评估考核,定期动态淘汰不符合条件的拟上市企业,筛选增加符合条件的企业入库培育扶持。到2015年末,温州在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达到30家以上,融资总额超过200亿元,保持上市后备企业50家左右。2013年至2015年争取每年8家左右企业上市。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