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功能区建设是重庆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路径

2013年09月27日 09:39   来源:重庆日报   

  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在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六大因素的基础上,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等五个功能区域,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使区域分工更加科学,区域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区域发展路径更加清晰,有利于增强重庆发展的整体动力。

  五大功能区在区域分工上更加科学有利于释放区域和谐发展动力

  根据现代区域分工理论,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现于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的协调统一和三位一体。五大功能区在区域分工上更加科学,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五大功能区在功能定位上更加精准。各区域在发展功能上互不交叉、相互协调、各具特色。都市功能核心区是重庆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都市功能拓展区是全市科教中心、物流中心、综合枢纽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城市发展新区是大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市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五大功能区体现出“城市发展有层次,农村发展有重点”。

  二是五大功能区在空间布局上更加到位。都市功能核心区浓缩到主城6区227平方公里;都市功能拓展区涉及主城8个区,面积5246平方公里;城市发展新区涵盖“一圈”内12个区县及万盛、双桥经开区,约23184平方公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以库区为主,包括11个区县约33906平方公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以少数民族集聚区为主,包括6个区县约19811平方公里。这种空间布局充分考虑了山水城市和山地丘陵地貌本身的特点,突破了主城地理条件的制约,扩大了大都市区的外延,按照地理条件的比较优势,将发展功能科学布局到各空间位点上,有效地释放空间经济效应。

  三是五大功能区发展目标更加明确。都市功能核心区强调结构调整和功能优化,通过“一升、一降、一疏”提升现代都市形象,也就是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大幅提升,工业总产值比重大幅下降,过密的城市人口适度向外疏散;都市功能拓展区在优化结构调整时,更强调经济体量快速增长和人口增长;城市发展新区重点是加速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城乡统筹;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突出生态涵养发展的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强调三峡库区水源“涵养”这个重点,同时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在保持经济社会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针对生态环境更为脆弱和敏感的特点,强调减少人为扰动,突出减人减载。

  五大功能区在区域资源配置上更加合理有利于提高区域资源配置效率

  合理的资源配置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五大功能区在区域资源配置上更加合理,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经济资源的总体分配上体现了“浓淡相宜”。都市功能核心区主要以服务业为主,2020年GDP达到3300亿元,占全市比重控制在11.6%,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要超过90%;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以工业为主,全市约90%的工业资源将布局在这两个区域,都市功能拓展区到2020年实现GDP10700亿元、工业总产值22000亿元,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37.5%和44%,城市发展新区到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250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45%;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重在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二是在产业资源的配置上体现了“区域特色”。都市功能核心区主要配置高端服务业,着力发展金融保险、研发设计、高端商务、电子商务、精品商贸、中介咨询、文化创意等现代产业;都市功能拓展区重点打造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国家级云计算中心和结算中心、国家级研发总部和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城市发展新区重点培育产业链条完善、规模效应明显、核心竞争力突出、支撑作用强大的若干百亿级乃至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布局石油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机器人、新型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城市矿产等重大产业项目;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重点打造环境友好型的旅游、特色农产品、具有民族特色的经济板块。

  三是在人口资源的配置上体现了“均衡合理”。五大功能区在人口资源的配置上充分考虑了各区域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潜力。都市功能核心区需要向外疏散过密的城市人口,总人口大体保持在280万左右;都市功能拓展区要形成21个大型人口聚集区,未来10年新增人口约400万人,总人口控制在900万左右;城市发展新区2020年城镇化率提高到63%,常住人口达到1200万,占全市总人口36%;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到2020年转移人口130万,常住人口减少到700万左右;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到2020年转移人口80万,常住人口减少到200万左右。这种人口分布格局既有利于保护环境,又有利于资源开发、提高发展效率。

  五大功能区在建设路径上更加清晰

  规划、政策与考核“三位一体”

  五大功能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为五大功能区建设设计了科学路径、提供了政策保障,实现了规划、政策与考核“三位一体”:

  一是调整规划布局。五大功能区是一个事关全局的规划,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人口分布等各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发展战略部署。具体的落实和执行还需要各区域进一步谋划,制订相应的配套规划,做到各种规划的有机衔接,相互配合促进,全市一盘棋。要突出规划的引导功能,当前应重点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增加大都市区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以及大都市区内部三大功能区之间的连接通道。

  二是做好政策指引。五大功能区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指引,而政府的指引需要通过各种政策来落实。各区县能否切实地按照五大功能分区来做,相关的政策设计和落实十分重要。全会提出要从财税、产业、土地和人口等重点领域做好与五大功能区相衔接的政策机制设计。在财税政策方面,要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优化财力配置结构,加大对渝东北、渝东南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要建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城市发展新区、万州和黔江产业集聚。在产业政策方面,要针对不同功能区的定位进行有效引导,实现各功能区域主导产业的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在土地政策方面,要重点保障工业化、城镇化的用地需求,保障土地向产业、城市、新增人口集聚地配置。在人口政策方面,要结合各区域资源承载能力和统筹城乡改革的要求,促进人口合理分布。

  三是完善考核激励。考核是发展的指挥棒,推进五大功能区建设必须建立完善差异化的考核机制。全会提出,要针对五个功能区各区县不同的发展重点来完善考核机制,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成效作为衡量各区县工作的基本标准,进一步调动区县发展的积极性。都市功能核心区既要强调GDP,更要从服务业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改造上设计考核指标;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要加大对经济发展贡献度的考核,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指标的权重;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要从生态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的角度设计相应的考核指标。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