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房改造之困:最缺资金和用地指标(图)

2013年09月27日 13:08   来源:南方日报    

 

  据介绍,至今仍有不少农民一家人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茅草房内。如今改建新房,孩子又分家立业,用地量自然大增。

雷州市东里镇土头村,村民陈妃强家的茅草房被台风刮倒。

  从2003年起,广东启动农房改造。10多年来,虽然很多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每逢水灾等自然灾害,各地泥砖房倒塌的现状依然刺痛公众的神经。

  泥砖房为何改不掉?甚至感觉越改越多?

  部分群众拿不出钱改造,指标分配不足,各级财政压力大,土地指标紧张……南方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压在泥砖房改造身上的各种现实困境亟待破解。

  无力享受的

  补贴政策

  “泥砖房改造遇到的问题,第一就是农民的贫困问题。”广东省扶贫办副调研员陈植奎认为,如果不贫困,群众早就改造了泥砖房,因此,如何解决贫困,如何提高补助力度,是攻坚泥砖房改造必须克服的难题。

  如果不是台风“尤特”让自家成了全倒户,59岁的陈妃强尚不知何时才能远离茅草房。9月11日下午,雷州市东里镇土头村西坡仔村小组,看着重盖的红砖房,陈妃强此前的凝重终于有所消散。

  “台风来时,后面的泥墙突然倒塌了,我马上拉老人出来,家人也马上撤离,刚跑出大门,房子就倒了……”他用一口带着浓重雷州口音的普通话,心有余悸地向记者描述台风吹倒茅草房的情形。

  已无容身之地的陈妃强,迫不得已要建房。但家中积蓄只有1万元,就算陈妃强四处借钱,还是不够。“简单建个房子,光人工费就差不多2万,全部下来起码要8万元。”无奈之余,当地政府人员给他带来喜讯——全倒户可以获得较高补贴。

  陈妃强是不幸的,但却又是幸运的。不少群众谈起泥砖房改造,赞许政策之余,仍显无奈。

  东里镇沙节村委会九斗村小组近海,留守村庄的村民趁海水退潮时,靠捡贝壳挣点钱。“每次可以挣几十元,月收入约1000元左右。”和妻子留在村里照顾小孩的年轻人郑小葵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住在上世纪60年代盖的茅草房,“弟弟在外打工,回来没地方住,都不敢带女朋友回家。”

  “家人年年讨论建房,可是没用,拿不出钱啊。”郑小葵说,2004年父母养虾亏了,还欠了钱,如今他们都在外打工,“要过日子,更要还债。”

  不少泥砖房家庭,父母均希望通过孩子外出打工挣钱改造房屋。但不少孩子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自己还要成家,根本攒不够钱。

  尽管广东在农房改造政策中,突出将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优先纳入改造范畴,但在实际执行中,这部分人自家却拿不出足够资金。而基层为了完成改造任务,往往上报有能力改造的农户。

  “五保户有10多户,老人有10多户,想建房却建不起房的有50多户。”沙节村委会副书记陈有见说。

  东里镇委副书记陈乃学说,像郑小葵一样的困难户,全镇约有100户,“给了指标也无法改造,拿不出5万元压根不敢动工。”

  尽管有些困难户也在发展生产,但与不断上涨的成本相比,简直杯水车薪。

  梅州市五华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吉瑞旖算了一笔账:各种建筑材料和报批费用都在涨,特别是人工费,技术工从每天50元涨到100多元,而杂工也从每天30元涨到70元,建一座80平方米的住房,需要8万元左右。

  雷州市农业局副局长、扶贫办主任李王告诉记者,目前,雷州仍有8000多户茅草房有待改造,其中,大约有40%的家庭没有改造能力,大部分是单亲家庭、五保户、残疾人、大病致贫等家庭。

  不够分配的

  补贴指标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实际改造过程中,需要改造的房屋数目往往大于计划指标。有的原本是一户低收入家庭,但孩子分家后就变成了多户,却都符合审批标准。政策落实到真正需要的群众身上,扶贫办仍需不断完善监督和审批程序。

  “你们是不是来验收(茅草屋改造工程)的?”9月11日,记者刚到雷州市东里镇沙节村委会,便有村民走上前来询问。

  村民们告诉记者,他们是在去年或今年将自己的茅草屋改造成平房的,但由于政府每年分配到村里的泥砖房改造指标有限,不少急于改建的村民只能先借钱建房,再等待指标,等政府验收后,再领取补助。“我们盼望着政府早点来验收,以便领取补贴来还债。”

  今年5月,已经有一定积蓄的村民李京,决定对茅草房进行改造,建一栋2层楼房。如今,房子即将完工,高兴之余,他感觉有点压力,因为家里向亲戚朋友借了近6万元,而泥砖房改造的补助指标比较紧张,村里一直无法定下来。“如果能有(茅草屋改造)指标,也可为我减轻债务压力。”李京的妻子说。

  在沙节村,与李京家相似的村民还有不少。“今年只有14个指标,但茅草房改造的有30多户。”陈有见说,每当分配指标时,村干部也感到困扰。

  陈乃学无奈地说,虽然村民有意愿改造,但指标有限,政府又不可能让他等到有指标才改造,因此只能鼓励他们先改好,等有了指标再调给他们。

  据陈乃学透露,泥砖房改建指标分配到2015年,但每年的指标都比较少,大约是200户,“我们镇大约有1万户,以前有泥砖房住户约5000户,现在差不多还有1000户泥砖房没办法解决。”

  茅草房一直在改造,为何一直难以彻底解决?甚至每隔一段时间,政府所报的茅草房数量也在浮动?对此,李王告诉记者,2010年前,雷州主要将改建的重点放在贫困户上,“贫困户以外的茅草房,我们就没有统计。”李王说,如一个村有100座茅草房,其中有60个不是贫困户,政府就没有把他们纳入改造指标范围。此后,广东调整贫困标准,列入改造范围的茅草房数量也在增加。

  李王坦言,每年的指标由雷州向上级汇报,“如一个村有100户需要改造,不可能报100户,最终只能上报四成左右。”李王说,有些茅草房住户上报了,但村民拿不出钱改建,因此,指标可以先调整给有钱建房的村民。为了利用好有限的指标,他们在调研时,会考虑茅草房住户是否有改建能力。

  而在河源紫金,从2010年起,每个村的低收入家庭都被录入统计库,扶贫办根据村民的实际情况,错开安排改建指标,如今年没有经济条件改造的,可安排到明年或后年进行。

  “压力山大”的

  各级财政

  陈植奎建议,在目前的财力范围内,能否将改造时间拉长一点,比如五年或者十年,如此分摊到每一年的资金就不会太多。此外,可以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政府出一部分,社会捐助一部分,农民自己出一部分。”

  事实上,无论是泥砖房住户的贫困难题,还是政府遇到的指标分配之困,都共同折射出制约泥砖房改建最关键的问题——资金!

  2011年,为了减轻农户的负担,广东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我省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工作的意见》,规定省财政按每户1万元的标准安排补助资金,扶持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建设或改造住房。同时要求市县两级财政合计按每户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安排地方专项补助资金。

  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各地均反馈地方财政配套困难,配套资金筹集难。“湛江市财政配套2500元/户,雷州市财政每户配套2500元。”李王告诉记者,雷州市的财政压力非常大,2012年,仅仅配套了80多万元,“如果去年泥砖房改造全部配套,需要930多万元。”李王坦言,雷州难以按照省里的要求配套齐。

  而在梅州,市财政安排给每户的补贴是1000元,剩下4000元则需要由县财政来配套。但丰顺县和五华县均坦言,配套资金难以按要求到位。

  甚至,对于县一级主管部门来说,用于泥砖房改造的工作经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丰顺县扶贫开发局局长郭春山说,平均一年用于统计、调查以及录入泥砖房档案的工作经费就要约60万元左右。

  五华县扶贫开发局曾建议,取消山区市、县配套资金。“山区市、县财政都比较困难,每户改造对象配套5000元,筹集资金难度大,压力大。”

  不少地方希望通过省财政来解决问题,但问题在于,省财政的压力依然不小。

  实际上,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各级部门不断加大力度,调动社会资金,提高补助标准。如省财政曾采取预拨等方式,不断提高财政拨付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从过去一年拨3000万元,至目前年拨付款达到10亿元。每户改造户获得的各级财政补助标准也从过去的3000元逐渐提高到现在的15000元。

  2011年,广东明确提出要在5年内完成54.15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的住房改建和30万“两不具备”群众的搬迁安置任务。据此估算,2011-2015年,省财政直接专项投入将达54.15亿元,市县财政27.08亿元。

  但即便如此,在数量庞大的泥砖房面前,有限的财力依然是杯水车薪。

  陈植奎认为,第二轮扶贫50多亿元投入,财政已感觉很吃力。若以省财政每户补贴2万元的标准计算,全面消灭有人居住的农村泥砖房,需要300亿元左右的资金,这将极大地考验全省各级财政。

  极其吃紧的

  用地指标

  “对于异地改建的,能否先建,房子建好后,再将原来的房子或村庄推掉,转变为农用地,两个地方置换?”李王表示,该如何克服泥砖房用地难题,也需要国土部门一起协调研究,寻找解决方法。

  9月13日,雷州市龙门镇王家村,轻轻推开一座茅草房的门,在阴暗的角落里,73岁的冯景玉静静地躺在木板床上。

  两个月前,为了抵御台风,冯景玉特别给屋顶盖上铁皮,但却突发意外,他不小心从约3米高的屋顶摔下,大腿骨头不幸摔断。“可能要终身残废了。”他伤心地说。

  在王家村委会王家村小组,类似的茅草房并不少。村小组组长冯明韩告诉记者,该村总共有150多户村民,其中居住在茅草房的仍有59户。为此,在政府的协调和规划下,该村曾计划整村搬迁,地点选在距离原村庄不到1公里的大内坑湾,占地面积60亩。2010年,整村搬迁项目开始启动,该村从出租林地的收入中挤出26万元平整土地。

  但花了重金整平的土地,至今却仍荒芜。8月13日下午,站在荒草萋萋的平地上,冯明韩和同村的几位村民一脸忧伤,“我们还是贫困村,早知道当时就不出那么多钱搞了。”

  整村搬迁梦为何破碎?不管村民还是政府,均提到了泥砖房改造的一个掣肘——土地!

  “整村搬迁改造的选址使用的是林地,国土部门称很难转为建设用地,不能审批。”冯明韩向记者透露,针对该村茅草房改造遇到的困难,各级政府部门都高度重视,省有关领导还专门到现场调研开会,但均没能解决土地的难题。

  龙门镇常务副镇长黄明说:“拿不到指标,土地性质就改变不了。”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为了解决泥砖房改造的用地难题,扶贫部门和国土部门曾联合发文,要求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给泥砖房改造的农户。尽管各级政府部门均不断调整用地指标,但由于泥砖房改造的数量多,用地指标依然吃紧。

  “多少都有遇到土地的问题。”李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雷州是欠发达地区,每年分下来的建设用地指标吃紧。

  五华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吉瑞旖则提出,泥砖房改造还面临农村宅基地分配的难题。因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泥砖房在农村非常普遍,住的是一家人甚至一个家族。随着人口增多,孩子成家立业,建房用地量大增。

  “兄弟分家立户,土地何来,这些虽是细节性问题,但也是普遍性难题。”吉瑞旖说,如今农村土地宅基地审批越来越严格,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使得改造泥砖房困难重重。“推旧建新”在农村推广很难。

  尤其是遇到整村迁建时,土地问题更为集中。以今年“5·15”水灾中遭受重创的广州市从化良口镇仙溪村为例,该村在灾后便被广州市列入全面改造范畴,从化市政府曾先后组织规划、国土、建设等多个部门数次调研、征询村民意见后形成规划方案。然而,原定9月全面动工,至今却未见任何进展。该村村主任唐海平告诉记者,除了方案需要重新调整外,仙溪村改造目前最大的障碍就是宅基地调整问题。

  “现在定的标准是人均20平方米,以前宅基地少的家庭当然高兴,但宅基地多的家庭就不愿意了。”唐海平说,宅基地协调不好,改造就动不起来。

  记者了解到,由于协调难等问题,从化全市今年安排集中改造的只有15个点380户,仅占今年改造总任务的11%。

  陈植奎坦言,泥砖房改造工程,当遇到国土部门宅基地、建设部门的规划等问题时,扶贫部门在协调上也存在难度。

  资金来源需多元化

  各部门应形成合力

  ■策论

  改造一户泥砖房不难,但当改造任务放大到百余万户时,工程就变得巨大而复杂。全面解决泥砖房问题,广东的任务还相当艰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

  泥砖房改造涉及千家万户,每户都可能有特殊性,改造所面临的具体困难也不同。不过,在细致分析困难的同时,也应系统地分析这些难题,理清系列难题的症结所在,完善泥砖房改造的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关键性问题。

  记者在走访期间发现,无论是泥砖房住户还是政府部门,都会提到各种困难。其实,有很多困难都是因为“缺钱”而暴露出来。资金的支持必不可少,但资金的来源不能只依赖财政杠杆。完善泥砖房改造的融资机制,需要发挥扶贫济困的力量,更要建立渠道让各方相关资金都可以流入泥砖房改造工程之中。

  泥砖房的改造不是单一的工程,与各方面的政策相互交叉,涉及的管理部门多,需要沟通的事项错综复杂。因此,与泥砖房改造相关的政策也应系统、有机地梳理结合,让政策释放力量。应建立各管理部门沟通合作机制,让规划、国土、农业、水利、交通、卫生等部门形成合力,泥砖房改造的系列问题才可能高效解决。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