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区适应气候变化决策咨询报告》描绘40年蓝图

2013年09月29日 07:02   来源:西海都市报   

  “三江源地区年均固碳总量约合1.5亿吨,所谓碳汇区的概念是指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力强于排放能力,而目前地球变暖的最大可能原因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三江源大部分地区成为碳汇区,将缓解地球温室效应”。

  “据2012年调查数据显示,三江源地区发现有中国植物特有属25个,占全国特有属12.2%,特有物种50种左右。三江源地区湖泊、湿地面积增大,监测区域内的黑颈鹤、斑头雁等鸟类以及藏野驴、藏原羚等种群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以上是来自《三江源地区适应气候变化决策咨询报告》的数据,真实反映了通过多年来的三江源生态治理,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我省三江源地区所经历的一系列变化,诠释了省内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趋于好转的整体情况。

  三江源平均气温 呈显著增暖趋势

  1961年至2012年,三江源地区年和四季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年平均气温升温率为每10年增加0.38摄氏度,四季中以冬季升温最为明显,增幅达每十年0.53摄氏度。各地年平均气温均呈升高趋势,升温率在每十年增加0.20至0.51摄氏度,其中共和地区升温幅度最大。

  专家同时发现,在过去52年中,三江源地区年降水量呈微弱增加趋势,降水每十年增加率为7.8毫米。进入21世纪以来,降水量以增多为主。

  草地植被逐步恢复

  气象专家介绍,自2000年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以来,加之气候条件较为有利,三江源地区草地覆盖度总体变化趋于好转,通过2005年至2012年各等级覆盖度草地面积平均值与2002年至2004年平均值相比,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开始增加。

  由于近年来三江源地区降水增多,土壤水分得到有效补充,同时随着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目前源区主要沙区的土地沙化速率呈现出明显减缓的势头,沙漠化面积有所减少。专家认为,由于气温升高、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三江源地区草地植被逐步恢复,沙漠化趋势逆转,湿地面积有所增加。

  三江源地区 水资源更为丰富

  根据气象资料,自2003年开始,黄河上游降水量持续增加,流量增多。同时,三江源地区湖泊呈现出扩张趋势,2005年至2012年扎陵湖、鄂陵湖湖泊面积平均值较2003年至2004年平均值,分别增大34.7平方公里和64.4平方公里。

  受气温等因素影响,三江源源区多数冰川呈退缩现象,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冰川面积,由1990年的166平方公里退缩为2002年的101.94平方公里,个别地方雪线上升达3.4公里。未来40年

  三江源区将更不同

  专家认为,受热量条件限制的三江源地区,在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植被可能朝良性态势发展,覆盖面积将不断增大。但也有研究表明,在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河源区草本植被物种特别是草地,容易被干燥地带耐旱的植被灌丛或半灌木植被所代替,可能改变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分布。未来,三江源地区降水量的增加有利于植被的生长,风速减小、大风日数将进一步减少,风蚀、水蚀作用减弱,水土流失可能趋缓。 (作者:王雅琳)

(责任编辑:魏敏)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