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获批的东风吹到了中西部的重庆和武汉等地,并形成了新一轮的申报热潮。
9月24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依托区位和内河航运等优势,武汉市政府正牵头谋划内河自贸区方案。根据初步设想,武汉将整合东湖综合保税区、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武汉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阳逻港保税区四大园区现有功能,积极争取打造内河自贸区。
而地处长江上游的重庆市先行一步,正在为自贸园区方案的上报做最后冲刺,围绕“内地版”自贸区建设的比拼初见端倪。
暗战长江中上游
事实上,武汉打造内河自贸区的想法由来已久。据记者了解,早在去年武汉启动阳逻港保税区申报建设工作时,就提出重点发展保税物流、进出口贸易服务、航运金融等主要业务,力争打造中国内河的自由贸易区。
不过,彼时的想法并没有转化为开展前期研究的具体行动。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正式获批,武汉关于设立内河自贸区的想法开始急剧升温。
据了解,依托区位和内河航运等优势,武汉市政府正牵头编制内河自贸区方案。根据初步设想,武汉将整合东湖综合保税区、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武汉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阳逻港保税区四大园区现有功能,积极争取打造内河自贸区。
而地处长江上游的重庆市先行一步,在上海获批设立自贸区之前就已经开始构思设立自贸区,并初步形成了巴南区重庆滨江自由贸易园区和两江新区内陆自由贸易园区两个不同的版本,正在为自贸园区方案最终定稿、上报做着最后冲刺。
随着武汉版内河自贸区方案编制的启动,“内地版”自贸区竞夺由此正式浮出水面。在分析人士看来,近年来,重庆、武汉分别提出打造长江上游、中游航运中心,并初步形成了多个保税物流园区,这为两地申报自贸区提供了硬件条件。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蒲勇健分析认为,重庆争当内陆首个自贸区的筹码在于“渝新欧”铁路。该条国际大通道从重庆出发经新疆阿拉山口出境,至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16天便直达德国杜伊斯堡,比沿海地区省时20多天,运价仅为航空的1/4至1/5。“这条铁路打开了内陆对欧贸易的窗口,如果重庆建设自贸区,将刺激数万亿的内需消费市场。”
而武汉的优势同样明显。2010年3月国务院批复武汉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阳逻港也是内地唯一一个享受启运退税的港口,为武汉申报自贸区奠定了基础。
不过,从国际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经验来看,设立自贸区的门槛是很高的。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博导秦尊文告诉记者,每一个成功的自贸区大多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支撑,用比政策更为稳定的法律条文来明确鼓励和限制的范围,为自贸区的秩序运行提供制度保障。这就涉及到相关法律的调整问题。
由于自贸区业务主要是针对海外,身处内陆的重庆由于离沿海太远,不利于发展对外贸易的劣势同样显著。
“武汉、重庆等内地城市希望借国家扩大内需、发展战略重点西进的机遇建立自贸区。”在秦尊文看来,从国务院批复的正式名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来看,“试验”二字表明近一段时间内,中国很可能只有这一家,等试验取得成功后才向其他地域拓展。重庆、武汉等内陆城市设立自贸区,“从长远来看还是有希望的,但在短期内获批的可能性不大。”
(责任编辑: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