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记者暗访深圳"最值钱的地方":高新园"基因群落" 乱!

2013年10月15日 09:23   来源:人民日报   

  打着“生物医药”的旗,占着“最值钱的地”,干着与高科技无关的事

  深圳高新园“基因群落”,乱!

 

  左图:从高处俯瞰,可以看到创益芯片产业化基地已变成工棚和练车场。 右图:深圳太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出租办公室。(史维/摄,制图/蔡华伟)

  日前,深圳市政府审议并原则通过,将在该市东部沿海大鹏半岛规划建设国际生物谷,剑指全球知名的生物产业聚集基地。作为深圳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近年发展迅猛,2009年以来年均增长超过30%,高于GDP增速近两倍。

  生物产业基地,对深圳来说,并不新鲜。早在十几年前,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里,就规划了“生物医药产业带”,作为全市发展生物医药行业的核心区。当时,那里也被称为“基因群落”。2005年,深圳高新园更是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首批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核心区。

  在深圳新一轮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浪潮中,昔日的“基因群落”活得如何?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

  现状

  生物医药企业“改行”房产租赁,“重大项目基地”变身练车场

  沿着深圳的深南大道向西,地王大厦、市民中心广场、世界之窗等地标性建筑鳞次栉比。在这条城市贯穿线中,被称为“最值钱的地方”,就是位于南山区的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简称“高新园”)。

  这个成立于1996年、占地11.5平方公里的园区,汇集了华为、中兴、TCL、创维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园区工业总产值4100亿元,到2015年将达到6300亿元,每平方公里工业总产值将实现540亿元,可谓名副其实的“寸土寸金”。

  然而,与电子科技的蓬勃发展、高楼林立相比,位于高新园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带,显得十分冷清荒凉。区域内大多是略显破旧的办公楼、厂房以及大片的绿地,几乎没有餐饮等配套设施,人流格外稀少。

  “2000年前后,深圳市在高新园规划了生物医药产业带。初创时,吸引了一批企业入驻,如太阳生科、益生堂、龙泰等,最多时有十几家。当时,还走出了科兴、康泰等在全国领先的生物医药企业。”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的刘先生对记者说,如今还在做生物产业的,只剩下西门子、瀚宇、奥萨等少数几家企业。

  记者以做服装生意、要租房为名,来到位于产业带西北角的深圳太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几百平方米的一楼大厅空空荡荡,只有一个前台工作人员和几张破旧的皮沙发。唯有大厅两侧摆放的浸泡着药材的玻璃器皿,才显示这个地方曾与“生物”相关。

  工作人员说,该企业共有办公楼和厂房两栋楼,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除少部分自留外,均可对外出租。“一楼和六楼留给行政、财务人员使用,三楼和四楼已经租出去了,二楼和五楼正在招租。办公楼月租每平方米85元,厂房65元,物业、空调费每平方米15元。除了办公楼,7000—8000平方米的厂房也在出租,因为太阳生科几年前就已停产。”

  “我们不是高科技企业,是卖服装的,也可以吗?”对于记者的问题,该工作人员表示,入园手续很简单,写一个可行性报告,就可以获批,“如果实在获批有困难,公司可以帮忙想办法解决。”

  在该生物医药产业带的另一侧,一个停工多年的工地围墙上,“创益生物芯片产业化基地”字样已经有些褪色,但“深圳重大建设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的标语,仍展示着这个“夭折”项目的重要性。

  记者在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网站公布的《2006年全市主要续建或新开工项目一览表》中看到,该“生物芯片产业化基地”,建设规模1.8万平方米,属于“政府重大项目”。不过据调查了解,该基地拿地后,进行了一些基坑工程,但很快就停工了,此后一直荒在这里。

  更令人意外的是,中午12点,不时有几辆教练车从这个“重大项目基地”中开出来,上路练车。原来,基地大门上写着“深港驾校”。记者从高处俯瞰,这片空地上,除了工棚,还堆放着大量施工材料,停放着5辆施工车辆,而两辆教练车也正在场内练习。

  就在该基地的对面,另一块面积约5000—6000平方米的空地成了一个“露天仓库”。据了解,该地块属于深圳龙泰药业有限公司。里面除了一栋小楼是该企业的厂房外,其他地方全部堆放着大量塔吊等施工设备。

(责任编辑:袁霓)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