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在三届市委确定的“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实施“五大功能区”战略。这是市委在重庆面临新形势下对全市区域发展的新决策,是符合重庆科学发展的区域战略。认真落实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的决议,必须对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在此基础上,提高其执行的自觉性和紧迫性,从而充分发挥主体功能区的效力。
一、科学认识五大功能区战略
(一)我市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1、“三大经济区板块”区域战略的提出。市委第一次党代会期间,重庆市根据全市各大区域自然及经济地理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遵循地域分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中央“四大任务”的客观要求,根据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总体目标的要求,提出了规划建设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经济区等“三大经济区”进行分类指导。其中,都市发达经济圈是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核心区和承载主体;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形成都市圈的两翼腹地和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这是重庆直辖市第一次特定功能分区,其基本特征是:①充分重视中央提出的“四大任务”中移民和扶贫工作;②注重点轴式的区域发展格局,以发达经济圈为核心点,以长江和渝湘通道为轴,初步构建起以点带轴的发展格局。
2、“四大管理区块”区域指导理念的形成。“三大经济区”的划分经过五年的时间,有效地指导了全市区域协调发展。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也明显感受到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内的渝东北和渝东南的明显差异性,针对这一情况,市委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按三大经济区构建经济体系,按四大经济板块实施分类指导”,进一步细化了全市区域发展战略。其基本特征是:①以协调发展和重点突出结合,确保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②渝东北地区按照三峡工程移民迁建的主要任务,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解决库区产业“空心”问题;③基本形成了核心经济圈的点、一小时经济圈与渝东北渝东南两线的区域发展格局。
3、“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战略。市委第三次党代会全面总结了重庆直辖十年的发展经验,提出重庆已经走过“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重要阶段,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上进入了“求突破、增实力、上台阶”的新阶段。2007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作出了“314”总体部署,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市委提出了“以壮大‘一小时经济圈’经济综合实力,带动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库区和以黔江为重心的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一圈两翼’发展新格局”。其基本特征是:①有利于突出“一小时经济圈”做大做强经济;②有利于推动“两翼”实现差异化有特色的发展;③形成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二)区域战略实施中的成果和当前面临的问题
1、三大区域战略实践中取得丰硕成果。区域战略实施呈现递进特征,直辖之初,“四大任务”之首为移民,百万移民不仅是重庆当时首要而紧迫的重大战略任务,同时在整个国家发展和能源战略中都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将渝东作为一个整体,突出了移民和扶贫攻坚的重点,这是“三大经济板块”区域战略的着眼点。在发展过程中,渝东北库区越来越呈现特殊的区情,中央对库区发展高度关注,库区也凸现出“产业空心化”的特征,中央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有库区特色的政策扶持体系。而渝东南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又处于武陵山连片贫困区,按其特色实施特色区域管理的条件基本成熟,这是“四大管理区块”区域战略的着眼点。
直辖十年,中央交办的“四大任务”阶段性完成,各级党委和政府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推动发展和改革,加速发展上升为重庆直辖市的首要任务。从市委提出打“直辖牌”选择统筹城乡作为突破口,到胡锦涛同志作出“314”总体部署,再到国家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实现区域平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重庆直辖市发展不可回避的重大任务,这是“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的着眼点。
直辖十五年来,重庆区域发展的递进特征使区域发展战略决策逐渐科学,区域战略协调思想逐渐明晰,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绩,重庆市人均GDP已由直辖之初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到2012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长期高速度的发展使发展中的不平衡性、不协调性、不可持续性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长期以来在发展认识上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又把经济增长归结为GDP的高增长,最终将追求GDP作为贯彻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唯一目标。这种思想在实践中也逐渐导致我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同质化,产业趋同又逐渐演变为部分产业的产品产能过剩;唯GDP增长又同时出现各区县不顾客观条件、不计成本的过度开发,直接导致消耗增长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区域发展战略面临新的课题和抉择。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