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碰撞,让我们看见上海未来的更多可能性。”来沪参加第25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的“洋高参”们,在杨浦创智天地,与“创新”不期而遇。开放、平等、合作的创业氛围,年轻创业者的勃勃生机,折射着政府打造创新平台的努力。
2010年1月10日,杨浦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一系列迈向创新城区的探索,让许多不可能有了更多可能。
“三区联动”有了升级版
今年以来,“复旦创新经济走廊”从一个提法变为可行性报告,并启动规划编制。杨浦区发改委的报告这样描述:空间上围绕连接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和新校区的淞沪路展开,辐射五角场城市副中心、新江湾城生态居住区两大功能区,打造创新活动更活跃、创新人才更密集、创新企业更集聚的示范区域,打造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的升级版。
四年前申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时,杨浦秉持的核心理念,正是“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三年间,创新试点的重点,也以此走向深入。
“杨浦区的国家级科技园区密度,仅次于北京中关村。”杨浦区科委主任刘俊彦谈到,如果说上一轮的“三区联动”更侧重于打破“三区”之间有形无形的阻隔,这一轮围绕创新型城区试点,则更强调优势互补,寻找彼此的优势领域开展合作创新。
近期,由政府支持在财大科技园落成的中小微企业融资信用平台已完成了对1800家中小微企业的相关数据录入,通过对其社保、水电煤相关账单缴费以及订单等情况的综合评估识别,为银行确定提供给企业的融资额度作参考,“杨浦现有科技型中小微企业6000余家,融资难是其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支持财大依托学科优势,开展金融创新,最终实现的是多赢。”近年来,杨浦区还将“联动”的范围从高校拓展到科研院所,相继推进23所物联网科技园、上海智能电缆科技园建设,并积极谋划海研所科技园。此外,还与电控所合作推进北斗导航产业的发展和示范应用……
杨浦区委书记陈寅表示,到2015年,杨浦区将初步建成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其中关键一条是要坚持区域发展方式转型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发展理念转变相结合,深化联动内涵,拓展联动范围,实施自主创新的领先战略、多元合作的协同战略、互补高效的集群战略、引领带动的辐射战略和全方位的开放战略,在合作的深层拓展中走出发展创新之路。
用创新工作营造利于创新的环境
“复旦创新经济走廊”的设想,源于复旦大学与杨浦区领导的“4+2”会议,并在这次会议中明确杨浦与复旦联合旧金山湾区委员会共同举办智慧城市论坛;而推进上海交大杨浦智慧城市研究院建设过程中,杨浦区也与交大多次组织专题会议研究制定组织架构和运作机制。这样打破区域及领域隶属、共谋发展的举措,在杨浦并不少见。
用杨浦区领导的话来说,敢于创新,就需要在体制机制上,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多方共赢;在工作理念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打破陈规陋习,破除条条框框的束缚,用发展的新实践检验和突破已有的工作做法;在方式方法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金融创新,曾是杨浦的“弱项”,但在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杨浦人创设性地提出了“科技金融”的概念,引进硅谷银行落户杨浦,推出中投保、专项担保基金、差额担保、大学生创业信用担保、统借统还等多种融资模式,并在全市率先成立科技金融投贷联盟。今年,杨浦区金融办再次发挥投贷联盟的平台功能,协调区创业中心、派芬自动化公司、复展照明公司成功发行1.5亿元中小企业私募债,这也是国内首单由科技园区带领园区企业发行的私募债。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主体的脱颖而出,离不开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在杨浦,对创业者的扶持,已从原有的“孵化器——加速器”进一步向前延展至预孵化“苗圃”,从街道至全区层面,设立的创业园区,让创业者带着点子、项目,拎包便能入驻。对此,杨浦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半年内的设备使用等费用基本由公共财政支付,创业者即使失败也不会有大的损失。这也是杨浦人对鼓励创新的另一层“注脚”。
入驻创智天地的EMC中国卓越研发集团总经理李映在谈及近年来公司快速发展的“助力”时,特别提到了政府部门及区内高校和社区的支持,“有最好的人才、最好的环境,所以我们可以不断创新。”
如何走出“千岛湖式”格局
作为“复旦创新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选择创智天地作为新院区的所在地,希望建成中国乃至世界第一所与社区融合的开放式商学院,“不设围墙,对企业开放,也对社区开放。”院长陆雄文在创智天地与“洋高参”们交流时坦言,十年前自己的学生以进入外资企业工作为荣,而今一个班内30%的学生会在毕业后选择创业,“体现了政府这些年在打造平台、完善扶持政策所做的努力。”
但并非没有“隐忧”。近年来,杨浦的各类园区不断增加,陆雄文提及,仅创智天地周边就集聚了5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10个专业化科技园区。如同千岛湖中错落分布的小岛,虽处同一区域,彼此之间的关联却相对有限,以至于出现资源分散,难以“强强联手”。
创智天地的发起人罗康瑞,亦有相似看法。他在展望创智天地下一步发展时曾谈道,需要让自己的视野跳出创智天地,在更大范围的城区空间实现几大校区、几大科技园区以及生活区的合理融合。
而这点,也已为杨浦区领导所关注。单个园区的产业定位固然实现了与所关联高校优势学科的互融对接,但从城区整体产业布局及发展的角度看,“特而不强”,国家级园区虽多,但其中叫得出名号的企业并不算多。距离城区产业定位,即“优先发展知识型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提升都市工业和创意产业、发展提升商贸业”的目标依然还有距离。
率先崛起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经过前几年的高歌猛进后,已意识到在设计领域的国际分工中处于的地位并非高端核心,要保持长久领先,需在传统设计转向工业设计等前沿设计领域有所作为。前不久,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已选择杨浦落户。另一方面,为使中小设计企业与大型企业共生共融,以第三方机构为主题搭建的现代设计产业服务平台也已成立,助推转型。
杨浦区创新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创新型试点城区下一步发展重点,将从注重载体扩张建设向更加注重主体能级提升转变,聚焦资源和力量加强创新型企业的引进、培育和提高;更加注重构建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属性的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机制;倾力打造有地标引领价值的产业创新生态集合体。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