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9月,宿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19.5亿元,同比增长12.7%,经济总量在全国地级市排名由去年的102位,升至今年上半年的92位;纳入全省统计的15项主要经济指标,宿迁有10项增速全省第一。
在发展环境日趋严峻的今天,宿迁何以保持高位增长?“我们不靠江不靠海,既无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又无城市优势,靠的就是敢试敢闯的精气神。改革是宿迁的传统,宿迁改革不停步。我们从来都把改革作为尚方宝剑,遇河架桥,逢山开路!”10月31日,在接受中央和省级十多家媒体集中采访时,宿迁市委书记蓝绍敏如此勾勒新一轮改革的脉络:
宿迁改革不是应景式改革,而是问题导向式改革,通过改革推动发展、激发活力、破解瓶颈、造福百姓。
从“坐机关”到“站柜台”
10月30日,宿迁市政务服务“便民方舟”大楼并联审批柜台,市民程昱山正在填写《企业名称预先核准申请书》。
“我想开个二手车鉴定评估公司,提交申请手续,填完这表就行了。”他说,三天后就能拿到营业执照等四证。
有了并联审批,办公司所需营业执照、国税登记证、地税登记证、机构代码证可“一站式”审批。市工商局登记注册处顾艺中处长说,“以前注册公司,要跑工商、国税、地税、质监四部门,反复申报、程序繁杂,跑下来至少一个月,现在一个柜台办结,期限压到3天。”
并联审批是宿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缩影。今年9月,该市启动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级193项行政审批事项,只保留57项,压减136项,精简率逾七成,是目前全国行政审批精简力度最大、保留项目最少的地级市之一。
被压减的审批权中,有33项交给社会组织,95项暂停行使,改为事后监管;8项下放到县区。市软件办詹建表示,“凡市场主体能自主决定、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行业组织能自律管理、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管能解决的审批事项,一律暂停行使。”
为将行政审批改革固化为制度,宿迁出台“1+10”改革体系文件。“1”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总体方案》,“10”即十项配套文件,从制度设计层面保障改革顺利推进。蓝绍敏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宿迁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推进这场改革,首先是政府向社会放权,最大限度向市场让渡空间,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
“我们局原有审批权12项,压减后仅留两项。像烟花爆竹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验收,从‘许可’变成‘日常管理’。”宿迁市安监局工作人员张少峰说,自己以往坐在机关给老百姓审批盖章,现在站在柜台后做服务。
在权力“减法”之后,市场活力的“加法”效应已显现。今年前三季度,宿迁实现固定资产投资893亿元,增长25.8%,全年有望突破1300亿元。
宿迁的改革者们认识到,放权虽是改革重点,但放权不是弃权,更不是放任不管,重审批轻监管的局面必须改变。
宿迁市交通局审批项目从40个减至10个,审批环节从5个压到3个,从被动受理转向上门服务。考虑市公交公司车多事多,不能及时到窗口办理业务,局里3次派人上门,为公司司机办理从业资格证诚信考核业务。 以往企业升放氢气球需宿迁市气象局审批,该权限被暂停后,气象局职责由“许可”转向“监管”。只要有气球升空,气象工作人员便“不请自来”,进行安全监管。企业很高兴,政府很着急,这就是职能的转变。
从“发奖金”到“打白条”
10月31日,在宿迁楚霸体育器材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厅,公司董事长张永拿出5张面值1万元的“创新券”,“为兑现这5万元,我们已配套50万元,与山东理工大学合作建立研发实验室,引入无污染的无氢电镀工艺。”
展厅里,各式各样的哑铃、杠铃陈列整齐,种类繁多。作为传统行业中小企业,楚霸公司去年9月领到市财政发放的“创新券”。“我们已完成配套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正准备相关票据,马上就去兑现。”
为鼓励企业创新,去年9月起,宿迁在全国首创“创新券”制度,将政府财政奖补资金转化为“有价证券”,发给企业。企业购置研发设备后,高校科研院所向企业提供科研服务后,都可凭票证到财政部门兑现“创新券”。
“过去财政资金支持创新是‘傍大款’,只支持大企业、大项目,造成中小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而有的企业拿到科技经费,也不见得用于创新,经费浪费很严重。”市科技局副局长高海燕说,“创新券”变事后奖励为事前引导,保证普惠共享和专款专用。
近一年来,宿迁分四批向1033家企业发放7247万元“创新券”。企业受益面是去年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数的18.1倍。领券企业中,年销售额不到3000万元的中小企业占86%。
9月上旬,易鼎科技有限公司用“创新券”兑现的5万元到账。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宋宁表示,“钱虽不多,却代表了政府对创新的支持。”
宿迁市规定,“创新券”仅用于科技创新,且企业须以1:4比例配套资金。“政府投入5万元,企业就得拿出20万元来配套。”高海燕说,“创新券”杠杆作用不可低估。获得“创新券”的上千家企业中,已有199个项目兑现“创新券”1396万元,带动科技投入1.97亿元,撬动14.1倍的企业科技创新年投入。
“创新券”其实是政府与企业间的市场契约,是以市场手段配置资源,为企业科技创新注入动力。“政府把本应发给企业的创新奖金打成‘白条’,企业要兑现‘白条’,必须真刀实枪搞创新。”江苏博迁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登永说。该公司花100余万元,买了4台新型研发设备,今年上半年兑到“创新券”。
从“靠市长”到“靠市场”
10月31日,宿迁宿城区屠园乡古山河集中居住小区E1栋三单元306室,主人陶映梅带着记者参观三居室新家。
一年前,陶家还住在偏僻的屠园乡中楼村。她的新房是用中楼村老房子拆迁补偿款买的,全村乡亲都搬到这里,每家房子都有土地证和产权证。
她不知道的是,自己老家的宅基地已被平整复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被纳入全市“地票”市场进行交易。而她的新家——古山河小区的建设资金,八成来自“地票”交易所得。
古山河小区占地560亩,可安置附近四个村2300户。农民全部搬迁后,这些村庄可整理出1395亩土地指标,通过“地票”交易可获得资金2.51亿元。
陶映梅享受到宿迁城乡统筹改革创造的改革红利。去年2月,宿迁在宿城区三个乡镇设立城乡统筹试验区,启动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为解决试验区建设“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宿迁在全省首创“地票”交易制度。宿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陆军说,通过地票交易,试验区已获得建设资金7.8亿元。每户农民平均可获9.5万元的迁建补偿款,是过去的3-4倍。
所谓“地票”制,是把建设用地指标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纳入市场交易,实现建设用地指标在市区、占补平衡指标在市内有偿调剂使用。而此前,这些指标均为无偿使用。
去年2月,宿迁举办首场“地票”挂牌公开交易拍卖会,790亩建设用地指标均以超过每亩20万元的价格成交;4家单位竞得465亩非农建设补充耕地指标。
“去年以来,宿迁市长没批过一分地,用地指标全部市场化配置。”蓝绍敏说,该市已实施“地票”交易16期,成交“红票”(耕地占补平衡指标)5290亩,均价2.3万元/亩;“绿票”(建设用地指标)8307亩,均价20.6万元/亩。地票制推动土地利用由“市长批地”向市场配置的转变,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倒逼集约用地。更重要的是,它引导城市资本更多流向三农,保障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权益。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