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日渐升温保护严重滞后 重庆草原如何突围?

2013年11月14日 13:16   来源:重庆日报   向婧

石柱千野草场露营区。 记者 罗斌 摄

  一方面,坐拥3000多万亩天然草地,草产品“只进不出”;另一方面,高山草场旅游升温,保护建设严重滞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说到草原,人们脑海中立马浮现出北方大草原上绿草茵茵、牛羊撒欢的美丽景象。殊不知,在山城重庆也有草原,还多达3200万亩

  记者近日在调查中发现,各地利用草原发展牛羊积极性高,却忽视了牧草生产;高山草场旅游升温,但保护建设严重滞后。重庆草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诸多困境。

  草坡面积大,草畜发展不平衡

  与北方地区一望无际的草原不同,重庆的草原大多数分布于丘陵山地,常称为“草山草坡”,虽然单块面积不大、相对分散,总面积却着实不小。

  据统计,我市草原面积3237万亩,占全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的26%,相当于全市耕地面积3363万亩的96%,人均占有草地约1亩。其中,长江、乌江流域的丰都、云阳、黔江、酉阳和秦巴山区的城口、巫溪等15个区县,草原面积占全市草原的79.4%。

  丰富的牧草是牛羊最可口的佳肴,也是畜牧产业链中重要的基础环节。尽管拥有3000多万亩草原,不少地方的牛羊仍然“不够吃”。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我市草产品进出口量为15000吨,其中苜蓿草产品10000吨,全都是纯进口,草产品“只进不出”。

  “各地发展牛羊的积极性高,过高追求数量和规模,忽视了牧草生产,致使畜多草少、有畜无草,牛羊春肥、夏壮、秋瘦、冬死的情况时有发生,难免挫伤农户的积极性。”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李发玉说。

  李发玉认为,我市上规模的草原多位于山高坡陡的高山地区,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牧草无法有效利用。同时,重庆草产业落后,有草种供应商,有牛羊贩运户,却没有专门的牛羊草料生产供应企业,养殖者必须自行解决草料,这也致使规模养殖牛羊场的草料供应不均。

  “其实并不是缺牧草,而是草畜配套不合理,效益没有得到合理发挥。”市畜牧科学院副院长黄勇富说,饲草和家畜分布的地域不平衡制约着草食畜牧业的布局与发展。一方面,部分地区出现“有草无畜”现象,草地缺乏及时利用,逐年退化;另一方面,许多草食牲畜规模养殖大户或企业,没有足够草料基地,有钱买畜,无草养畜,“有畜无草”现象突出。

  草原游升温,但保护建设投入不足

  草原,当然不止养殖牲畜这一种开发模式。

  我市成片草原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如巫溪红池坝、城口黄安坝、丰都轿子山、武隆仙女山、黔江麒麟盖、酉阳菖蒲盖等。不少区县就利用草原,做起了旅游的文章。但旅游开发对高山草原的生态环境难免带来影响。徒步旅行、骑马和野营等活动,往往导致植被不同程度的破坏,轻则会降低植被生长量、覆盖面积;重则会导致植物群落减少、品种改变。

  “重利用、轻保护、重索取、少投入,草原保护建设严重滞后。”市农委副主任王健说,我市草原管理与利用落后。最近十年,我市每年投入草原保护建设方面的资金平均每亩不到0.1元。由于草原大多位于边远贫困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地方财政和当地村民也没有更多资金用于草原的保护建设。

  市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李发玉告诉记者,重庆草原大多属于喀斯特地貌,岩溶化程度高,水土流失较为普遍。加之草原保护和利用的“无度、无序、无偿”,部分草原正在退化、石漠化,且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有的草原同时属于林地,禁止放牧和割草,一岁一枯荣的草本植物就难以控制与更新,小飞蓬、酸模类劣质草迅猛增加,优质牧草所占比例正在下降,草原品质难免受到影响。

  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将带动草产品需求增加

  市畜牧总站草原监理科科长刘学福认为,重庆草原面积较大,水热条件好,牧草生长期长,产草量大,发展草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随着节粮型畜牧业快速发展,将带动草产品需求增加,草原将迎来发展的良好契机。

  近年来,我市畜牧业生产中,牛羊业保持了较快增长,逐步由农户散养为主向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转变。2012年底,全市奶牛、肉牛、肉羊规模化率分别达到68.7%、30.2%、33.5%。而规模养殖需要配备的饲草也要求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和供应。

  “重庆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地区之一。草原既是库区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市农委副主任王健说,渝东北、渝东南地区的17个区县,属生态涵养和生态保护发展区域,限速工业必将提速生态农业。草业发展将直接带动牛羊产业的大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开发和保护应相辅相成,以草为主兼营多业

  发展契机已到,重庆草原如何突围?

  日前在渝召开的中国草原论坛上,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支招——不能就草谈草,应该立草为业、草畜并重,搞好草食牲畜的规模化养殖;把握生态涵养内涵,与旅游业结合,打好生态牌、休闲牌。

  在这方面,石柱千野草场可说是一个范例。过去,那里漫山遍野除了荆棘就是石坡,不通电、无公路。1998年,当地争取到了“中国南方草山草坡开发示范项目”,通过四年艰苦努力,建成一个面积为1.02万亩的人工草场。当地在种草养畜的同时,还开发旅游资源,将大坪村实施了整村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群众收入成倍增长,生活条件迅速改善。

  而为了让千野草场永远美丽,2011年,石柱县投入200万元对草场进行了大“换装”,种上了多种进口优质牧草,采用几种牧草混播方式,利用不同草种的不同花期,让游客在不同季节来都有鲜花观赏,提高了千野草场的旅游价值。

  丰都县是全市肉牛养殖大县,近年来,全县年均存栏肉牛在20万头以上。该县畜牧兽医局局长陶昌发介绍,为了解决草畜平衡矛盾,该县采取牧草种子按需免费供给、牧草种植定时验收、天然草原放牧科学管制等措施,大力发展人工牧草种植,每年人工种草均在5万亩以上,同时严格执行划区轮牧、科学休牧,在解决肉牛口粮的同时,缓解天然草原承载压力。

  对于高山草原旅游开发,专家们则建议,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尺度,严格控制草原的旅游容量,加强景区环境治理,提高景区生态环境的综合质量,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草原污染,走保护性开发之路,促使其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石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