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山东多地出现病毒二维码 网警月拦截恶意网址14万

2013年11月18日 15:30   来源:齐鲁晚报    

  眼下,拿着智能手机看见“二维码”就扫扫,成了不少用户的时尚体验,不扫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用的是智能机。可对此等显得挺“高大上”的举动,有关部门提醒,来路不明的二维码还真得慎扫,当心不法分子的黑手藏在里面。

  惊心>> 一个月网警拦截二维码恶意网址14万

  不用输入网址,也不用搜索,拿着手机扫扫二维码就能直接跳转到商家页面,非常方便。一些手机用户也养成了“见码就扫”的习惯,但隐患也由此而生。木马病毒、吸费软件也混杂其中,用户一不小心就会在扫码时中招。

  今年4月,枣庄的宗先生见微博上有商家促销,就用手机扫了一下二维码参与,不曾想,一夜之间手机被扣了167元,欠费53元;泰安新泰的任女士前不久也中了招。它在刷广告传单上的二维码时,20多元话费也是不翼而飞。原来这中了二维码中隐藏的“吸费软件”的招。微博上,有网警提示:光一个月,网警就拦截了二维码恶意网址14万,查获病毒582个。可以说,网上二维码陷阱到处都是,挖好坑只等你来跳。

  解析>> 二维码本身没毒,是坏人将带毒链接藏里面

  记者了解到,其实,二维码本身没有毒,加上带毒的链接才变成“毒”。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吸费病毒作为一种新的手机病毒也越来越猖獗。当用户扫码时,有毒链接将木马软件自动安装到用户手机上,同时屏蔽运营商的回执短信,然后就在你不知不觉中将话费扣走了。

  为了掩人耳目,扣费软件还会伪装成杀毒软件、系统升级软件、主题类软件,令人防不胜防。业内人士讲,有毒二维码泛滥,与二维码生成简单有很大关系。

  在网上,生成一个有毒二维码非常简单,搜索一个二维码生成器,输入文本、网址、电话号码、电子名片等信息,几秒钟就能生成一个二维码,普通用户也很容易完成。当带有恶意链接的二维码生成后,往往被隐藏在打折信息或促销广告里,吸引人参加。只要有人扫描,就会中招。

  中国二维码产业联盟秘书长张超告诉记者,这种在网上随意生成的二维码,行业内称之为“无源二维码”,也就是没有同一合法源头,无法追踪,更无法监管。

  提醒>> 别扫来路不明的二维码,建议手机装检测工具

  按照中消协发出的消费提醒,应该为手机安装二维码检测工具,不盲目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目前,部分网站上线了二维码支付通道,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实现购物和支付,十分便捷,但消费者在使用手机支付功能时,要看清网站域名,不要轻易点击反复自动弹出的小窗口页面;保护好自己的身份信息;如果用手机和银行卡绑定,不要在这张卡内储存过多资金。

  如果非扫不可,应尽量选择正规的发布二维码的平台。通常来说,报纸、杂志等正规出版刊物上的二维码相对安全,而在网站、微博上发布的不知来源的二维码不能轻易扫描。网络安全专家提醒,如果遇到一打开就会自动下载安装软件的二维码链接,就要提高警惕了,当它提示你下载时,千万不要轻易下载安装。假如是通过二维码来安装软件,在安装好后,先用杀毒软件扫描一遍再打开。

  延伸 

  二维码监管已提上日程

  目前,中国电子商会物联网专委会和中国二维码产业联盟正在牵头开展基于国际通用OID体系的二维码标识符(简称i-OID)注册、分配、管理与服务,并成立了国家i-OID注册中心。张超介绍,针对有毒二维码以及诈骗行为,纳入国家i-OID注册中心体系的二维码,可以根据i-OID编码找到源头。以山东为例,国家i-OID注册中心山东分中心已经对山东17市进行了i-OID码段分配,“就好像电话号码,按照国际电信联盟的划分,中国的区号是86,然后国内分为010、021、0531等等。”这样,如果出现二维码藏毒问题,注册中心就可以轻松找到这条二维码是何人、何时在何地生成,从而实现有效监管。

(责任编辑:秦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