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浙江网警:微信朋友圈转发谣言也属违法

2013年08月27日 11:02   来源:钱江晚报   
    截至目前,省公安厅已清理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1.82余万条,查处网络造谣等违法犯罪67起朋友圈不经意转发谣言,说不定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宁海艾滋病!危!危!危!危!危!危!危!危!”2013年8月23日,名为“Mr.Pan”的网民在宁海某论坛发布这一看似危急的帖子:宁海范围内KTV足浴店小姐中有567位患有艾滋病,现正在向普通人扩散。此信息一出引起当地网民较多关注。后经警方侦查后发现,这其实是23岁的宁海人潘某凭空捏造的谣言。

    “杭州20时10分飞往成都的川航3U8912上有炸弹”“要发动恐怖袭击,炸毁湖州市政府”……

    昨天,浙江省公安厅公布了浙江十大网络造谣案例。自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谣言专项行动以来,浙江共清理网上违法信息21.1万余条,其中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1.82余万条;落地调查发布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118人;查处网络造谣等违法犯罪67起,刑拘2人,治安处罚46人,教育训诫22人;关闭违法的网站、栏目、网店1978家,关停相关网络账号等207个。

    被刑拘的两个人,分别是湖州织里编造“KTV炸弹”谣言的沈某和嘉善县编造“飞机上有炸弹”谣言的龚某。

    造谣者:就是想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寻求关注

    “我发这样的微博,就是想提高自己知名度。”27岁的温岭男子江某说。

    今年4月9日,江某在自己的微博上以温岭松门发现感染H7N9为题发布信息——“温岭松门发现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消息急转:今天下午3点30分,浙江温岭松门有一例女性33岁,姓名林雪娟,去多美丽吃了鸡块,感染H7N9,现在在温岭第一人民医院急救。”

    当时正是H7N9在各地出现病例的时候,江某帖子一出,在温岭震动不小。而事实上当地并没有出现有人感染H7N9的报告,于是警方介入调查。

    很快,当地警方就确认发帖造谣人的真实身份。仅仅一天之后,江某被抓获。

    这位年轻人这样交代他造谣的原因:为了提高自身网络知名度并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温岭市公安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以“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为由,对他作出了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

    同样为了寻求关注,平湖网民“鱼晓希”胡编乱造了“有人被打死,社会太乱”的谣言。

    今年7月10日,网民“鱼晓希”在当地某论坛上发布信息说:“7月10日新庙一男子因欠高利贷被打死后把尸体抛在他家,一只脚骨折,脑袋上一个洞,警车来了20多辆!!!现在这社会太乱了”。

    但真相并非如此。经公安机关侦查,“鱼晓希”真实身份是24岁的平湖人钱某。

    被抓后他说,事情是7月10日晚上听亲戚说他姨夫死在家门口,看起来是被人杀的。他就在这个基础上,编出了上面的这一大段话并发在了网上。

    平湖市公安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以“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为由,对钱某作出了罚款500元的处罚。

    朋友圈里不经意转发了谣言,要负责吗

    如今,几乎很少有人的生活离得开网络。也许不经意之间,你也转发了不经核实的网络谣言。

    那么,关于网络传谣,如果是转发,到底要不要负责任?转发一条和转发一百条,该负的责任一不一样?

    昨天,就大家关心的问题,我们也采访了浙江省公安厅网警总队总队长丁仁仁。

    1、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博传播谣言要负什么责任?

    如果当事人在主观意识上能判断该消息是谣言或者是虚假信息,不管是原创还是转发,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誉的,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

    行政责任,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刑事责任,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2、我不是原创,我只是转发,情况一样吗?

    要看你的主观故意,大家应有一般的社会常识判断。如果你的转发产生严重后果,要追究法律责任的话,情况是一样的。所以,如果发现原创的短信、微信等有明显的问题,就不应该转发。

    3、转发不良或者虚假信息,转发一次和转发多次,法律责任一样吗?

    目前在数量上没有定量的法律标准,但相信不久会出台比较明细的规定,比如转发次数、范围等等。目前有明确规定的是,比如地震消息,除了官方消息可以转发,其它转发一律要追究法律责任。此外,转发淫秽黄色图片信息,在量上已有一定的规定,根据点击量的多少来确定要负的责任大小等。

(责任编辑:秦静)

闁告帒妫旈棅鈺呭礆鐢喚绐�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