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老漂族”:本该安度晚年 何时漂得更幸福

2013年11月21日 19:18   来源:半月谈    周畅 王琳琳

  他们起早贪黑,悉心照顾新生的婴儿;他们往返奔波,接送孙子孙女上学;他们做好饭菜,等待着儿女回家;他们一面享受着天伦之乐,一面承受着外人难以理解的孤独与烦恼……含辛茹苦将儿女拉扯大,本该在熟悉的故土安度晚年的他们,为了孩子又开始漂泊异乡,成了“老漂族”。

  近年来,“老漂族”在各个城市都不断壮大,汇聚成一个特殊的群体。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各异、医疗保障不足、难以融入新城市等问题,都让这些老人的城市生活面临着不小的难题,如何让老人不再面对漂泊之苦,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被改变的生活

  每天早上5点半,65岁的邹帮霞准时起床,简单的洗漱后迅速地赶去小区附近的菜场买菜,接着准备早餐。早上7点半前,必须把孙子送到幼儿园,接着回家刷碗、洗衣服、做家务,傍晚5点10分,去幼儿园接孙子回家,这就是邹帮霞每天的固定日程。

  老家在安徽界首的邹帮霞住在合肥市望湖社区日桂苑,2008年大儿子的孩子出生,为了减轻儿子的负担,她来到了合肥照看孙子,看着孙子一天天长高,学会走路、说话,她觉得很快乐,然而遗憾的是,她现在和老伴分居两地。老伴现在正在蚌埠帮着小儿子照看孩子,即使老伴有事来了合肥,或者邹帮霞去了蚌埠,因为不放心孙子,老两口也顶多在一起待一两天就又分开,每年见面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个月。

  邹帮霞说,自从结婚后,老两口一起过了几十年,以前从来没有分开过这么长时间,想不到老了还要分居两地。“儿子儿媳都很好,怕我着急,没事的时候他们经常跟我聊天。我带着孩子在外面玩或者来幼儿园接送孙子的时候,也认识了不少像我这样的外地老人。平时也没啥好愁的,就是老伴在蚌埠,我心里老挂念着,担心他吃不好睡不好,担心他带不好孙子。”

  “但是孩子们工作都很忙,按时下班都保证不了,孙子更是没人带,这个时候我们肯定要伸把手。现在保姆难找,工资要得又高,把孙子交给完全陌生的保姆,别说孩子们不放心,我首先就反对。”就这样,为了孩子们的工作、家庭,邹帮霞宁愿与老伴彼此分离。孙子的健康成长,成为他们生活中最大的快乐。

  然而,“老漂族”被改变的还不止这些。家住上海市长宁区天山五村的蔡云华(化名)今年71岁,从辽宁抚顺石油二厂退休后不久便来到上海帮着女儿带孩子,一转眼在上海“漂”着生活已有10个年头。10年间,老人的皱纹增多了,朋友却没有增加多少;家里的人丁兴旺了,孤独却丝毫未减。

  回首10年前,蔡云华感慨地说,从抚顺石油二厂刚刚退休那会儿,我生活得非常充实。早上跟老伴去练太极拳,下午去跟牌友打麻将、练桌球,晚上去老年队扭秧歌。一天到晚忙得乐呵呵,有时候连吃饭都顾不上,凑合一顿就赶紧跑去参加下一场活动。但是,自从来到上海之后,我参加的活动就变得非常有限了。

  蔡云华手捧着自己和老伴在洋山深水港的合影高兴地说:“有一天,我和老伴儿都没事,我们决心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出去走走,你瞧,这是我们在码头的合影,人生第一次看到那么多集装箱我们很激动。”然而,记者了解到,“深水港之旅”却是她近两年唯一的一次出游。

  活动少、语言不通,都让蔡云华觉得不习惯,可是跟子女的沟通少,让蔡老更加感到孤独。她感慨地说,因为听不懂老上海人说的话,我在上海几乎没有朋友,他们组织的活动我也很少参加。女儿在一家外企工作,非常忙,她平时很少跟我说话,一回家就盯着电脑和手机,我也不敢去打扰她。现在我就希望自己能少给女儿添点麻烦,让她每天心情都能好一点。

(责任编辑:秦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