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锦江64个社区拆分成117个 平均户数2500户

2013年11月25日 14:46   来源:成都日报    严斌

  “咦,交子社区咋拆分成了4个社区呢?”暂住在锦江区较场坝中街的“流动党员”刘明军,在参加社区党委换届选举时发现了这一新变化。变化远不止交子社区,在锦江区,全区64个社区被拆分成了117个(包括4个筹建社区),平均户数2500户、人数约5000人,是原来的一半;同时,每个社区配置“两委”职数5—7人,个别户数较多的社区适当增加,总数将由667人增加到825人。

  据悉,结合此次社区“两委”换届,锦江区在我市率先展开了“大社区”变“小社区”的探索,目前,社区规模调整已完成,正在进行社区“两委”班子成员选举。“社区划小,直接目的在于增强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个性化、精细化,让社区进一步回归自治属性,这也是锦江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社会改革,创新基层治理机制,进一步深入推进该区三大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之一的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具体举措。” 锦江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过去社区规模过大

  管理服务力不从心

  “根据我们的前期摸底调查,发现过去的64个社区平均户数达到近5000户,人口上万人,有的甚至超过了3万人。”锦江区民政局基层政权科科长陈大翔说。

  社区规模过大,居民诉求差异较大,众口难调,社区管理服务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对此,原交子社区党委书记邓立强深有感触:“以前,仅交子社区的面积就有0.55平方公里,居民8000多户,常住人口16000多人。这里既有老旧院落,又有单位住宅,还有高档商业楼盘,群体构成很复杂,他们的诉求不一,社区在提供服务时难免顾此失彼,更谈不上专业化、精细化。”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锦江区每年为每个社区匹配的30多万元自治经费,由于居民人数太多,需求不一——老旧院落居民希望装点院落,改善居住环境;高档商业楼盘居民希望投入到体育设施和娱乐活动中——这笔钱究竟怎么花,意见难以统一,有时候还造成矛盾和误解。

  锦江区民政局局长吴海乐认为,社区面积过大,所辖人口户数较多,也导致了社区自治属性回归艰难,居民群众对社区认同感不强和社区参与动力不足的问题;社区内群体结构复杂,不利于社区“两委”开展社区工作、熟悉社区情况、掌握社区动态、了解居民需求、解决居民困难、实现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精细化;社区邻里交流不畅,不利于实现居民居住利益的共同性、居民活动的便利性、历史的延续性。

  64个社区变117个

  管理服务将更加精细化

  据了解,锦江区按照2000户—3000户的规模,将全区64个社区重新划分成为117个,增加了80%,平均户数则下降了42%。有的楼盘过大,一期就设为一个社区。以水井坊街道为例,原有的交子社区拆分成了交子社区、点将台社区、较场坝社区和光明路社区;水井坊社区则分成了水井坊社区和锦官驿社区。“交子社区辖区内以单位住宅为主,规划为‘单位型’社区;点将台社区老式居民院落居多,规划为‘小区型’社区;较场坝社区以高档写字楼和商业店铺为主,规划为‘商业型’社区……”

  这样的设置依据何在?“北京社区的设置规模为1000—3000户,西安是2000户。”锦江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社区调整要考虑地缘关系,要求地域明确、构成相对单一,能与网格化管理有效衔接,同时居民的心理认同感要较强,便于自治。

  社区变小了,“两委”人数增多了,会不会导致“人浮于事”,“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呢?邓立强认为,虽然社区变小了,但社区服务方式和方法需要创新,所以不会“人浮于事”,“服务需要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可以说,以前的服务仅到院落;那么,今后,社区的服务就要进楼栋,进居民户。”

  “真正地下沉到群众中去,较场坝社区租用了较场坝东街67号的一处民房作为社区用房,与居民零距离。”据悉,原则上,锦江区新增的社区办公用房都将按此办理。(记者 严斌)

(责任编辑:秦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