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社区一年做243本台账 折射官僚主义之祸

2013年11月28日 09:31   来源:半月谈    郭奔胜 王骏勇 孙彬

  作为记录基层开展各项工作情况的载体,社区台账发挥了重要的信息资料作用。然而,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台账泛滥和异化的现象。小小台账,“写得吐血,编得离奇,看得眼花”,逐渐在基层演变为新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让基层工作者疲于奔命、忙于应付、不堪其扰,饱受诟病。

  台账之困:一个社区一年做了243本台账

  记者在多地调查了解到,台账积弊由来已久,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今年7月,南京市征求群众意见时,来自基层社区的党员干部群众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就是:考核评比过多过滥,社区台账弄虚作假,基层疲于应付,苦不堪言。

  随后南京市组织工作组清理发现,全市社区共有计生、综治等各类工作台账18类151项,包含国家级40项,省级53项,市级58项。有的社区承接了30个机关部门的工作任务,考核评比多达71项,每项都要有整套台账。而在全国其他地区,这样的情形也屡见不鲜。

  记者调研发现,名目繁多的考核评比和多如牛毛的台账让基层不堪重负,近年来在这方面至少出现了三个异化现象:

  工作任务异化为“做台账”。据媒体报道,辽宁本溪市一个社区8个月做了200多本台账,平均每名社区干部要做30多本。而南昌一些社区每年“往往一做就是七八十本、上万页台账”。在南京,最多的一个社区一年做了243本台账。有的除了纸质的,还要做电子版的,有的台账要分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名目繁多。

  面对考核压力,社区工作者不得不将大量工作时间用在做台账上,有的甚至一半以上的工作时间都在做台账。一些社区工作者称做台账是“平时带着搞,半年突击搞,应急加班搞”。江苏某市一个社区,曾在一次全国专项检查中,因县、市部门领导意见不一,而出现连续3天通宵加班做台账又被推倒重来的情况。

  工作成效异化为“看台账”。因为台账工作的“重要性”,社区工作人员做每一项工作首先会想到台账,觉得没有照片、影像资料等记录,别人就看不到工作成效。有基层工作者反映,有个邻里互助的项目,考核不仅要看文字,还要看照片,比如扶起摔跤的老人,社工上门帮扶也要有照片记录在案,对此老百姓很不满:“你们到底是服务还是作秀?”

  因各个条口都要台账,社区就只能搞“多头开发”:搞一项活动,各条线都来“认领”,有小朋友参加的可以纳入关工委工作台账,有残疾人来了就拍张照片算残联活动,如此等等。

  工作考核异化为“比台账”。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因台账成为检查衡量社区工作的重要依据,各社区就搞“台账大赛”,看谁做得高端、大气、上档次。有的不惜花数万元请专业广告公司做设计,请专业写手来写内容,再到印刷厂去印,做得十分精美。

  还有的为了应付检查,不惜编造内容、弄虚作假。比如社区残疾人比例达不到要求,就把亲戚朋友都“编”成残疾人,还要打好招呼,以防上级抽查时露馅。

  “更可笑的是,有的部门要求建残疾人康复档案,一些社区就编造假的康复训练计划,还要根据不同的残疾部位,想象训练姿势,上肢残疾的就不能用下肢残疾康复的方式。”一名农村社区负责人说,做假台账时还要注意“做旧”和逼真,要换不同的人来写,甚至用左手写,防止笔迹一样被发现。

(责任编辑:袁霓)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