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整治“吃空饷”清理2136人 涉资金1065余万

2013年12月03日 11:07   来源:人民网   仝宗莉

  原标题:河北整治“吃空饷”清理2136人 涉资金1065余万元

  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河北省纪委开展“吃空饷”专项治理活动以来,全省共清理出财政供养人员“吃空饷”人数2136人,累计资金1065.13万元,退回财政资金363.98万元,主动返岗人员314人,补办退休手续人员322人。

  各级联动,强力推进

  河北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发《关于在全省开展“吃空饷”专项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建立工作协调会、推进会、调度会、通报会等制度,加强对各级各部门开展“吃空饷”专项治理工作的指导和调度,并成立18个督导组,对工作进行全面督导,形成上级精心谋划抓指导、部门铿锵有力抓落实、下级不折不扣抓贯彻的工作态势。各级参照上级工作模式分别成立吃空饷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本地本单位特点,分别制定工作方案,做到“五个一”,即:有一个领导组织、有一名领导负责、有一支专业检查队伍、有一套工作制度、有一个份检查报告,确保清理工作不漏死角、不拉一人。同时,各级各单位通过组织召开动员大会、依托媒体解读政策、公开举报投诉电话、建立有奖举报制度等方式强化宣传,搭建群众监督平台,形成政府组织实施、人人参与监督的工作合力,推进工作开展。活动开展以来,接收群众举报投诉4231件次。

  深入调研,把脉问诊

  为用好调研的“显微镜”,省纪委深入各级各单位走访座谈,确定治理工作的六个重点,即:长期不上班的“旷工饷”,长期病事假或超假不归的“病假饷”;未经组织人事部门批准,擅自经商办企业或在企业兼职,一人领取双份工资的“多头饷”;一些受党政纪处理的人没有相应地降低其工资,或受到司法处理的人仍领取原工资的“违纪违法犯罪人员饷”;一些本不属于财政供养的人员,冒用他人名义领取财政工资的“冒名饷”;在职离退休死亡仍领工资或多领遗属补助的“死人饷”,提高治理的针对性。同时,各级各部门结合自身工作特点,扩大治理范围,增强治理效果。如枣强县、晋州市将提前离岗、借调人员纳入清理对象,开平区、定兴县、孟村县、晋州市等清理范围扩大到民政、人社等部门管理的城乡低保、五保人员等。

  对症下药,综合施治

  省纪委结合清理对象特点,明确监督检查方式,要求各级各单位采取单位自查、本级普查、上级抽查的方式,综合运用审核编制、查看工资单、核查人数等方法,全面开展监督检查,做到不见成效不“收兵”、不见整改不结束。各地紧贴实际,自选动作,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活动效果。枣强县在督查过程中,采取“三查三听一点名”,即查人员编制台帐,查干部职工花名册和出勤签到册、会议签到册,查财政工资发放表和月补贴发放表;听单位负责人汇报情况,听单位人事干部报告有关编制、人事手续办理情况,听一般干部职工反映问题和意见;随机点名,要求被点者必须在1个小时内与督查组见面。尚义县制定《“吃空饷”专项治理自查工作保证书》,明确各单位“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自查自纠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不徇私情,严肃处理

  各级各部门分别制定具体的处理规定,以刚性制度处理“吃空饷”问题,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逐人追缴财政资金。如枣强县对无故长期不在岗人员,由所在单位下达《返岗通知书》,对在规定时间不能返岗的人员,下达《处理通知书》,对无法联系的人员在《衡水日报》刊登声明,依法予以辞退等。赵县做到“两公示”,第一次公示全部领饷人员,第二次公示“吃空饷”人员,有效防止“说情风”。同时,坚持防未病思想,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工作人员日常管理、请销假、工资管理、人事编制管理等制度62项,堵塞管理漏洞,构建长效机制。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