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涉及38项禁令,专人接送、警车开道、豪宴吃喝、豪华房间、贴心礼物、丰盛特产,这些历来地方公务接待的“标配”将被打破。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接待文化”沉疴已久,如不持续强化执行力度,38项禁令很有可能再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调查迷彩布遮号牌公务车开道
2012年12月4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各地作风明显好转。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仍存“对策”。
记者今年年初在东部某市采访时发现,在一项检查评比的接待活动中,地方接待部门不仅在吃住安排上颇费心思,在检查团出行时更是“大费周章”:用迷彩布遮挡号牌,以公务车辆开道,在交通高峰时段车队甚至逆行通过拥堵路段。接待工作人员表示,接待方面吃不好、住不好、走不顺都会影响上级对他们的评价。
在年底,一些省份的高速路口,记者仍能看到迎来送往的政府车队。大别山区一位乡镇干部告诉记者,八项规定刚出台时,上面落实力度大,甚至一度暂停和合并了很多年终会议、检查、评比等,但今年底这些会议和检查有些又在抬头,“上面领导下来,路况不熟悉一般要去迎送”。
多位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以接待吃喝为例,基层往往都是接待方,面对上级单位和领导,是不敢有丝毫怠慢和马虎的。如果领导要求从简可能还好办,很多时候如果上级领导不表态,基层很难做到从简节约,“在一些领导看来,下基层受到的接待高低体现了对自己的重视程度,如果接待过于简单甚至会被怪罪不重视,因此基层也不得不高标准高规格。”
接待陪酒重要领导不够用
记者了解到,县乡两级政府、风景名胜区及重要部门是公务接待“重灾区”,迎来送往面广量大。
一位县级政府的公务员告诉记者,公务接待在他们单位算一项重要工作,不管是上级领导来检查,还是同级干部来交流,都得接待,每顿饭的标准不低,“虽然政府有规定,但是只要领导一句话,这些标准随时都能被突破。”
“最麻烦的就是领导不够用!”浙江省某县政府办主任李军苦不堪言,“上面一般都是领导,得罪不起,有的还指名要‘主要领导’接待,否则就是不重视。加上兄弟省市来考察参观的,有时候县里四套班子领导全部上阵都忙不过来。县领导每天晚上赶三四场酒席是常有的事。”
对于公务接待,不少基层官员的心态很复杂,既“深受其害”又“乐盼其利”。李军坦言:“接待就是生产力。上级部门手里有土地指标、项目审批权、专项资金、提拔名额等各类资源。平时我们都要一个一个去‘烧香’,而接待就是送上门来的最好机会,不容错过。”而且,兄弟县市间暗地里还会攀比、较劲,“人家请领导住五星级套房,我们没有不行!”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认为,公务接待问题成为顽疾,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当下的行政资源配置过于集中于上级部门,为了获取资源和利益,下级部门不得不讨好上级部门。
声音 细化公开费用加强执行力
《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能否不折不扣地执行,无疑是民众最为关心的。对于执行的保障,规定不仅提出要对公务接待进行审计,加强问责,更要求县级以上部门按年度公开公务接待情况。公务接待的治理,越透明,越有执行力和威慑力。
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认为,公开不具体、不细化也不一定有用。“许多地方可能就会搞猫腻、搞变通,将诸多其他费用囊括在会议、接待上,公众监督起来就有困难了。”他建议在公开的时候应该做到完全透明,最好分门别类。
基层干部和专家建议,推进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一是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将接待收支全部纳入预算;二是要坚持依法办事,作为“被接待者”的上级部门更要带头守法;三是要制定刚性制度,该取消的就取消,该卡死的就卡死,不留所谓弹性、柔性、人性化操作的空间。
据新华社电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