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重庆人网购生活圈大揭秘 "中国大妈"出没新牌坊

2013年12月17日 09:22   来源:重庆晨报   

  重庆哪里的居民网购最豪爽?昨日,手机淘宝发布“生活圈”功能,根据淘宝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和收货地址进行鉴定,评选出全国最“奇葩”的67个生活圈。作为重庆唯一上榜的代表,西南政法大学成为全国毛发最茂密的生活圈。数据显示,这里是中国2013年剃须刀消费量最大的生活圈,全年共买了2.4万个剃须刀。

  而在重庆的网购生活圈里,也有不少你想象不到的秘密:南岸区南城景苑小区是重庆网购起来最豪爽的小区,人均年消费金额高达1.5万元以上,位列本市第一;而新牌坊三路堪称“中国大妈”最多,全年人均购买2.6万元的珠宝金条。

  居民圈:南岸南城景苑最豪爽

  手机淘宝数据显示,南岸区南城景苑小区是重庆网购最豪爽的小区,这里的淘宝用户人均年消费金额高达15000元以上,位列本市第一。渝北区的复地别院和东原·香山小区网购起来也不手软,分列第二和第三位。

  新牌坊三路则隐藏着不少“中国大妈”,这里全年人均购买了26168元的珠宝金条。最喜欢吃蛋的生活圈则在梁山路,这里全年人均购买21393元蛋类。“喵星人”最多的小区是渝中区达美城市花园,这里全年人均购买18314元猫产品。而重庆最爱车的生活圈子则是重庆市工业学校,这里全年人均购买11071元汽车产品。最爷们的生活圈位于泰兴科技广场,全年人均购买了8352元刮胡刀。

  高校圈:西政“毛发最茂密”

  网购最豪爽的高校又在哪里呢?数据显示,广东深圳市南山区的深圳大学生活圈的年人均淘宝消费金额达到了1.15万元,最豪爽。

  提到重庆的高校都不忘聊聊“西政的汉子”。数据显示,重庆市渝北区西南政法大学是全国毛发最茂密的生活圈,也是中国2013年剃须刀消费量最大的生活圈。在这一年里,西政的同学们一共在淘宝上购买了2.4万个剃须刀,人手一个还有余。

  广州市的暨南大学算得上是最“宅”的群体,2013年购买了1万多箱方便面,整体支付金额接近150万元。吉林大学南岭校区、中原工学院、安徽科技学院等校园则疑似“女汉子”的天下,这些学校的“脱毛膏、脱毛器”人均年消费金额在500元左右,领先于全国其它地方。

  写字楼圈:一年花20万K歌

  虽然有的公司三令五申禁止员工上淘宝,但依然阻挡不了。数据显示,厦门市思明区冠成大厦是最喜欢KTV的写字楼之一,这里的淘宝用户在2013年中总共消费了20多万买KTV券,总K歌时间长达2万多小时。还有的写字楼里是数码产品控,上海徐汇区的实业公寓一年里共购买了7100台笔记本,堆起来有10层楼高。杭州西湖区高新大厦在2013年共消费了132万张网游充值卡,平均每天消费量达到3000多张。

  链接>

  来看看你身边的奇葩生活圈

  手机淘宝又添新功能“生活圈”。打开手机淘宝,进入“生活圈”鉴定页面,就能找到自己身处的小区,并测一测自己生活圈的那些八卦事儿。

  昨日,重庆晨报记者点击手机淘宝“生活圈”进入后,系统显示,在记者所处的渝北区留云路生活圈,一年在淘宝上消费了586万元,打败了全市88%的生活圈,排名第730位。在这个生活圈里,人均网购开销是1636元/月。重庆晨报记者 刘淳

  杭州西溪蝶园妆最厚,全年共买24089个粉饼!

  重庆最喜欢吃蛋的人群在梁山路,这里全年人均买21393元蛋类。

  西南政法大学是全国毛发最茂密的生活圈,一年里买了2.4万个剃须刀。

  浙江金华前成小区“表哥”最多,全年共买119948只手表。

  “喵星人”最多的是渝中区达美城市花园,全年人均购买18314元猫产品。

  重庆最爱车的是重庆市工业学校,全年人均购买11071元汽车产品。

  新牌坊三路“中国大妈”最多,全年人均购买2.6万元珠宝金条。

  南岸南城景苑小区是重庆网购最豪爽小区,其淘宝用户人均年消费1.5万元以上。

(责任编辑:石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