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手机普及致其闲置少人用 天津IC卡电话亭是去是留?

2014年01月03日 14:13   来源:每日新报   

IC卡电话亭究竟是去是留?

  随着移动通话终端的普及以及多样便宜的资费套餐,只具有单一通话功能的IC卡公共电话亭,逐渐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现如今在津门街头,IC卡公共话亭的风光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落满灰尘、贴满小广告、被严重破坏的惨淡景象。

  有市民打来热线表示,路边已经坏掉的电话亭,既不实用又影响市容,应该拆除。通过采访记者发现,也有市民认可公话亭的价值。而相关部门公布数据显示,从2010年的7205座减少到如今241座。IC卡公共电话亭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昨天上午,记者在利民道、广东路、越秀路方圆3公里范围内,找到了10部IC卡电话亭,无一例外两侧听筒都没有声音。由于长时间无人使用,电话按键和IC卡的卡槽,早已锈迹斑斑,显示屏内外和听筒上也满是灰尘。而不少电话亭更是被各式各样的小广告贴了个遍。远远望去,脏兮兮的电话亭突兀地杵在道边,与周围环境确实不协调。

  此外,记者走访最深的体会就是,电话亭确实不好找。往往是走了700-800米,才能偶遇一个电话亭。

  记者沿途也询问了10多家报刊亭,绝大多数店家表示电话IC卡早就无人问津,他们已经很多年不卖了。只有一家表示还在销售,“我这也只有4-5张,几个月也卖不出去一张。”而对于一些专门销售充值卡、电话卡的个体流动商贩来说,电话IC卡也俨然成了鸡肋。“偶尔会有外地人和学生购买,数量实在有限,”商贩表示他手里这十几张IC卡,实际上还是3-4年前的存货。

  公用电话究竟应该拆除还是有所保留,市民对此的看法不一。

  赞成拆除电话亭的市民占了大多数,多是以“使用率低”、“卫生差”、“影响市容”为由。“现在几百块钱就能买部手机,各种套餐优惠也十分便宜;而买东西、交水电费都能通过手机解决,电话亭已经成为资源浪费。”一位年轻小伙子表示。一位年长的市民也表示,尽管平时不怎么打电话,也不会舍近求远去电话亭,“更何况现在的电话亭缺乏养护,加上人为破坏,电话亭里外都很脏,对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无疑是种破坏。”

  而少数主张保留的市民,是出于突发状况下需要紧急使用。市民张先生认为,电话亭作为便民设施,尽管损坏情况严重,其社会效益还是不容忽视。“市民可随时免费拨打110、120等紧急呼救电话,如果有突发状况,像手机没电、损坏、没信号时,电话亭都能发挥作用,更何况还没听说过哪个大城市彻底取消了公用电话。”张先生觉得,这不是该不该拆除电话亭的问题,而是运营商如何更好维护的问题。

  尝试投用广告话亭 损毁问题依然严重

  根据相关媒体资料显示,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天津联通在城乡主干道、学校等区域共安装了13876座无人值守IC卡公用电话亭和41574部电话。到了2010年9月份,这个数字分别下降到7205座和15911部,减少近五成。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市内六区IC卡公话亭只有241座,话亭内话机也只剩391部。亭数和话机数量,相比3年前分别又下降了96%和97%,逐年下降的颓势不言自明。

  为何短短3年,天津的公话事业萎缩得如此厉害?工作人员表示“业务萎缩”、“发话量下降”是阻碍公用电话亭发展的主要原因。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使IC卡电话不再受到社会关注;而发话量的急剧下降,也使通话收入不足以维持设备的正常运转以及更新换代。去年9-11月的IC卡发话量收入分别仅为749.6元、435.9元、381元,甚至不如个别市民一个月的话费高。日常运转与维护跟不上节奏、市民的肆意破坏,都给电话亭的维护管理带来了困难。这也使得IC卡电话亭,成为历次市容整顿活动中被清理的对象。

  公用电话亭在其他城市同样的困境中,仍在寻求出路。上海、沈阳等城市就将公用电话亭升级成WiFi亭、3G信息亭,让市民可以通过其上网查询和缴纳水电费。目前天津运营商也在尝试将IC卡电话的市场效益与社会公益结合起来,100多座广告话亭已经落座红桥区,但损毁问题依旧十分严重。

  运营商表示,市民的自觉维护是公用电话亭能正常使用的前提,虽然IC卡公话使用率在下降,但还是有部分固定的使用群体,还有一些单位提出装机申请,作为一种城市功能,IC卡电话的困局绝不是简单的“非兴即废”就能解决的。

(责任编辑:石兰)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