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歌唱响雪域高原——玉树灾后重建纪实

2014年01月08日 11:31   来源:青海日报   

  晨曦微露,金色的阳光普照大地。梦幻般的玉树草原上又一个充满朝气的清晨降临。

  我真想,用晨曦的第一束朝阳,为她点燃祝福的烛光;用天空的第一缕白云,为她写满回忆的诗行;用草原上第一声鸟啼,为她敲响新生的钟声……

  新生!一个让人沉醉的美好字眼;一束在无边的苦难中像明灯一样耀人眼目的希望之光!新生,属于今天的玉树。

  2013年11月3日,在玉树各族群众庆祝灾后重建竣工大会上,省委书记、省玉树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骆惠宁激情澎湃:“在4·14地震发生三年后的今天,曾经残垣断壁、满目疮痍的灾区已变成了魅力锦绣之地,呈现浴火重生的壮美景象;灾区人民已从悲痛中坚强走出来,正满怀豪情地创造新的生活。现在,我们可以欣慰地向祖国和全国人民报告:一个崭新的玉树已傲然屹立在雪域高原上!”

  我们骄傲,三年重建,改天换地,浴火重生!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特殊关怀和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重建协调小组的有力指导下,我们在实际不到两年的有效施工期内,全面完成了玉树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总体规划确定的1248个重建项目已全部建成,全社会投资达到420多亿元,实现了居民拥有新家园、生态迈上新台阶、设施得到新改善、城乡呈现新面貌、社会和谐新局面的重建目标。

  我们骄傲,灾区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改善。39149户城乡居民住房建设任务全面完成,震前土木结构房屋全部改为框架砖混结构,抗震能力达到7度半的设防标准,生活服务设施配套完备。

  我们骄傲,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明显提升。94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建成使用,学生人均校舍面积达到震前的1.5倍。63项医疗卫生重建项目投入运行,65个文化项目全部完成。玉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硬件水平跃居藏区前列。

  我们骄傲,玉树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玉树市区“四横十五纵”城市主次干道全部建成,给排水、燃气、垃圾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建成运营,电力、水利、交通、通信能力大幅增长,玉树新跨越基础坚实。

  我们骄傲,特色产业优化升级。48项特色产业和服务业项目全面竣工,7个独立商业区投入运营,一批节能暖棚、畜用暖棚和规模养殖小区相继建成,每个行政村都组建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2012年,全州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达到2009年的1.9倍和5.3倍。

  我们骄傲,生态环境治理取得实效。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土地整治、灾害防治和规范地材开采、推广节能环保材料等93项灾后重建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全面完成。玉树市绿化面积由震前的178.6公顷增加到432公顷,绿色玉树新形象跃然眼前。

  我们骄傲,和谐家园建设成绩突出。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项目和56个省级文物保护修缮项目全部通过验收。93座受损宗教活动场所、僧舍和寺院公共用房全部得到重建或维修。一批福利院、敬老院、孤儿院投入使用,全国藏区第一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试点启动实施。生态移民和农牧民技能培训3万多人次,2.9万人实现脱贫。2012年玉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93元,比2009年增长49.6%。

  ……

  三年来,我们奋勇前行,穿越灾难,经受了重重考验;三年来,我们全力以赴,顽强拼搏,战胜了种种艰险。正如骆惠宁所总结的那样:“玉树重建取得的伟大成就,向世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饱含了军警民的鱼水之情。玉树重建创造的人间奇迹,既是对中国力量的最佳诠释,也是对逝去生命的最好告慰。”

  回首三年,我们感喟良多。

  玉树重建,海拔高,起点更要高。与气壮山河的高原大救援相比,玉树的重建之路无疑更为漫长,挑战更加严峻。

  ——这里,居住着15个民族的20多万群众,民族习俗和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灾后重建,该怎样更好地体现民族特色和地域风貌?

  ——这里,地广人稀,长期延续传统的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灾后重建,该怎样做到既尊重当地群众习惯,又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

  ——这里,地处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对生态最敏感的一块“皮肤”。此次仅大地震造成的废墟就达400多万立方米。灾后重建,该怎样做到既着眼于发展,又更有力地促进生态保护、稳定生态循环?

  ——这里,高原高寒,每年适合大规模施工的时间只有4个月左右,建材物资运输难度极大。灾后重建,该怎样做到加快建设,让灾区群众早日过上美好生活?

  一个个世界性难题,犹如一道道艰难的考题,而英雄的重建大军,以科学的态度,务实的措施,坚韧的决心和巨大的奉献,给出了最完美的答案!

  三年重建,是一把钥匙,一把解读社会主义中国体制优越性的钥匙;是一种象征,一种印证中华民族团结拼搏的象征。

  危急关头,党和人民在一起;困境绝地,党是人民的主心骨。同人民在一起,是亲民爱民的真情流露,更是凝聚起抗击灾难强大力量的庄严号召——信 念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