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郑州二七区小学尝鲜"另类考试" 多校考生活实践

2014年01月10日 11:38   来源:大河报   

汝河路小学的一年级考场设了八道关

  昨天上午,郑州市二七区汝河路小学内,一年级小学生们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期末考试。

  这场考试没有纸质试卷,而是一场“游园游戏”。只要学生们拿出自己的语文、数学等“看家本领”,“攻克”拼音天地、汉字王国、计算小能手、实践小高手等8道关,就能顺利完成考试。

  这样的改革,今年在郑州市二七区的小学里正式铺开,该区率先进行“试验”:期末考试没有统一的试卷命题,而是鼓励各学校结合实际,自行设计评价方案并实施评价过程,让孩子们尝鲜许多“另类考试”。

  现场

  孩子逛“游园”过关斩将

  昨天上午9点,汝河路小学特设的“游园”向一年级小学生开放。

  这个“游园”是一间大教室,室内竖着8个大牌子,上面依次写着拼音天地、汉字王国、诵读达人、芝麻开门、计算小能手、实践小高手、生活小行家、小鬼当家等。这8道关,分别考查孩子们的拼音、句子、阅读、表达、数学、生活技能等。每个孩子手拿游园卡入园,顺利过一道关,就能在游园卡上贴上三颗亮闪闪的小红星。而8道关卡的“守门人”,除了老师之外,还有7名家长。

  9点半,一(2)班的陈思宁走到“拼音天地”,老师拿来一辆画在彩色卡纸上的“小火车”,它的身后拉着一串长长的拼音。陈思宁拼出句子,顺利拿到三颗星。

  “汉字王国”到了,展现在陈思宁面前的是电脑上许多带有数字的水果,挑选一个数字点开,一棵漂亮的苹果树出来了,树上的每个苹果都是一个生字,只要正确念出生字,就能顺利“摘下”苹果。陈思宁一口气“摘下”树上的20个苹果。“真棒!加油!”负责测试这关的家长又在陈思宁的游园卡上贴上三颗星。

  没错,这就是该校一年级450名小学生今年的语文、数学期末考试。学生们在“游园”里通过认拼读卡、玩点读游戏、掷骰子等来完成测试。

  改革

  二七区小学尝鲜“另类考试”

  今年的期末考试,酝酿改革的不止汝河路小学一家,郑州市二七区里的小学都在忙活着,一场场“另类考试”正在进行中。

  原来,今年郑州市二七区教体局将学业质量评价改革作为重点,对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数学学科,三年级英语学科不再进行统一命题,而是鼓励各学校结合实际,自行设计评价方案并实施评价过程。

  比如二七区人和路小学,今年三年级英语“期末考试”由笔试、口试、平时表现三部分组成。其中,口试内容为“单词认读和根据口令做动作”和“情景剧表演”,平时表现由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家长评价、课堂表现与作业综合考评等四部分组成。而二七区长江东路小学一年级语文学科期末评价中,对小学生写字姿势、握笔方法等书写习惯也设计了相应的评测活动。

  疑问

  这样的考试能检测学习吗?

  昨天,在汝河路小学的“游园”考试中,大河报记者注意到,每当孩子“过关”出现障碍时,老师们都会给孩子一次重考机会。而且,学生也可以向老师申请再一次考试。

  汝河路小学教导处副主任陈朝艳介绍说,这次学校期末学业评价改革主要在一年级语文及数学学科进行,采用的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形式。其中,过程性评价即学生的上课听讲、课堂发言、常规作业等,终结性评价以试卷型评价和“游园式”评价相结合。

  也就是说,学生们除了“游园”考试外,也有笔试。不过,试卷从以前的A3纸变成一张小小的A4纸。据介绍,最终评价成绩中,语文是过程性评价占10分、笔试10分、“游园”80分,数学是过程性评价20分、笔试30分、“游园”50分。这样的评价方式,陈朝艳认为还是能检测学生们的学习情况的。

  对此,家长谢利霞表示赞同。她认为,改革后的“另类考试”改变了“一考定音”的弊端,“而且,学生平时也会有小测验,同样能检测学习情况,不一定就看这一次期末考试”。

(责任编辑:石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