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秦淮河小龙湾段河堤上频起野火 原是顽童所为

2014年01月16日 05:29   来源:扬子晚报   

                 

失火后留下的大片黑色痕迹。焦哲 摄

  最近有热心市民向扬子晚报记者反映:在江宁区秦淮河小龙湾段附近的河畔上,常常大白天莫名起火。大火将河道边的草坪、植被烧毁,留下大片黑色的痕迹。大火产生的浓烟也影响到了附近小龙湾公路桥上的行车安全以及小区居民生活。

  昨天中午,记者沿着江宁开发区西门子路来到小龙湾桥附近。桥下方正在进行施工作业,要想来到河道边上需要翻过高高的渣土堆,从桥洞下穿过,车辆是不能通行的。来到河畔边,记者果然发现秦淮河小龙湾段的河畔有大片烧火留下的黑色痕迹。走近仔细观察,这些痕迹是新近产生的,河道边的草坪、低矮灌木被烧毁、烧枯死大半,就连河道边倾斜角度很大的护坡上生长的杂草都被烧毁不少,部分本该四季常青的低矮灌木成了“阴阳脸”:靠近火源的一半叶子变成了枯黄色,另一半呈现正常的绿色。

  此时现场虽然没有起火,但通过上述细节就可以推测当时的火势一定很大。记者注意到:过火的区域集中在秦淮河的西侧河畔,东侧河畔几乎观察不到烧火的痕迹,西畔的过火痕迹南北延绵约千米,过火面积估计有上千平米。河畔正上方的小龙湾公路桥是去年刚刚建成通车的,车流量较大;现场还有一个名叫龙池新寓的中大型小区,和失火的河畔只相隔一条马路,直线距离约几十米。

  附近居民告诉记者,这里的起火并不是哪一天“偶然”发生的。最近半个多月来,隔三差五这里就要起一次大火,起火时间集中在下午,总次数少说也有四五次了,大火破坏了秦淮河畔的绿化环境,产生的浓烟更是遮天蔽日,既影响桥上的行车安全,也影响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

  这里的河畔为何频生“野火”呢?因为道路不通、少有人至,大伙怀疑不是乱扔烟头引发的意外,而是有人故意纵火。但究竟是何人放火大伙众说纷纭。公路桥的施工现场有一位操外地口音的老大爷,是看守工地的,每日都在此处。据他介绍,点火的是一些放学后来此玩耍的小男孩,点火的工具是一次性打火机。他此前也曾劝阻,但孩子顽皮,管不住。对此,居民们呼吁附近学校的孩子家长能够教育好自家的孩子,如果发生意外,不但孩子有危险,家长还要承担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扬子晚报记者 焦哲

(责任编辑:魏敏)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