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京出现首个展示3D打印技术的社区培训中心

2014年01月21日 20: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董海霞

 

  北京首家应用展示3D打印技术的社区培训中心日前落户海淀区西三旗街道。海淀区惟一一所生员100%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孩子们成为3D打印进社区的第一批亲身体验者。 董海霞 摄

  北京首家应用展示3D打印技术的社区培训中心日前落户海淀区西三旗街道。活动现场布置了两台3D打印机,并有专门人员讲解。海淀区惟一一所生员100%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的孩子们成为3D打印进社区的第一批亲身体验者。

  3D打印技术,即快速成形技术的一种。它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过去常应用于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现正逐渐用于产品的直接制造,特别是一些高价值应用,比如打印髋关节、牙齿或飞机零部件等。

  “我特别喜欢来这里,像插图、人体导电这些都非常有意思,今天,又见识了3D打印技术,而且以后还可以把自己设计玩具、小花篮等工艺品,来这里打印出来。”1月20,在海淀区西三旗街道社区培训中心卡雷拉科普活动室,来自北京石油学院附属第二实验小学的6年级的董天宇和她的同学们进行了一系列科技互动体验项目,了解了磁场、发电等科学知识,进行了车模比赛,还了解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小常识。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第二实验小学是海淀区惟一一所生员100%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1—6年级共有5个教学班,591名学生来自全国23个省份,80%以上孩子都是农村户口。西三旗街道为给学校提供更多服务,主动提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青少年科普园地长期免费向全校师生敞开大门,而学校正常教学中的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科技体验等课程也多数在社区培训中心开展。学校的孩子们还有幸成为3D打印进社区的第一批亲身体验者。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应用进入家庭,社区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空间被打开。在建设世界城市进程中的首都北京,提出要人人享有“智慧”生活。“i-实验”是近年来在社区教育一种创新模式,旨在构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相结合的现代社区教育培训模式,将“时时、处处、人人”可学的“自由活动”上升到有质量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教育中,深入到有内涵的道德礼仪熏陶中,延伸到持续发展的学习进步中。“i-实验”,就像当今生活中人们使用iPod、iPhone、iPad等产品,i通“我”、“爱”,将人们与互联网、个性、互动、时尚、创意、智能、创新等现代生活元素充分融合,让生活充满智慧、动力和希望。

  用“i”建构社区教育模式,“社区教育i-实验教学模式”,简称“i-实验”,其内涵通俗地解读为“动脑动手装点家庭生活,网络互动分享民众智慧”。“动脑动手”呈现的是做中学,而且是面向家庭、植根家庭,有创意地做中学。“网络互动”表达的是产生于家庭的创新性成果能在互联网上与他人分享,也能在线获得他人的指导。

  总之,用“i-实验”建构起来的社区教育模式可解读为“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家庭都可以迸发出智慧,创作出个性化、生活化的成果,在网络实验室中与更多志同道合、有情趣的人互学互助,可谓“寓学于做于网络,寓做于乐于合作,寓乐于情于生活”。“i-实验”模式中“i”的基本内容体现为五爱(i):即创新、个性、互动、有趣、激发。据介绍,西三旗街道还开展了“我们爱茶艺”、“我们爱编织”等各项活动。

  西三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申介绍:西三旗街道社区培训中心成立的i-实验之i-3D打印实验室,通过清华大学和国家开放大学的技术支持,旨在培训社区青少年和居民将生活中的创意设计通过先进的3D打印技术,做出真实的样品,并通过教育部i-实验网络平台与全国的网上社区学员分享交流。

  具体模式的实施路径可归纳为12345。即一个目标:和谐如意,幸福人生;两个维度:动脑、动手,知行互动;三环相扣:家庭作品/成果分享、网上教学、基地体验;四大功能:成果/作品展示、专家指引(含生活提示)、课程点播、积分测评(含成果转换、积分兑换);五方支持:网络平台、政府社区、引导专家、社会组织参与、体验基地。

  3D打印进社区的目的就是通过通过积极、多元、现代化的社区教育模式,创新激发每个人的正能量,让社区真正成为广大市民安居乐业、和谐幸福的乐园,进而有效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使社区教育成为居民终生学习与家庭生活的“二人转”、社区活动与社会治理的“大合唱”,基层政府与群众正能量互动的“交响乐”。

(责任编辑:秦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