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为了缓解娘热北路的交通压力,拉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将待查验车辆改在色拉北路排队。昨日,记者在色拉北路看到,虽然改在了车流量小的路段,但等待上牌的新车仍排成了一条长龙。
拉萨为何车辆增长得如此快?会不会给交通带来压力?每年新车上牌呈什么趋势增长?针对一系列问题,拉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副所长卓嘎措姆一一作出解答。
增加
2012年,拉萨只有19000辆新车上户,而2013年却有25000辆新车上户,较上年多增加了6000辆新车。
原因
新车上户递增速度快的原因是,内地车辆到拉萨上户、我区各地区车辆也选择在拉萨上户。
上牌 2013年约有25000辆车上户
据不完全统计,拉萨车辆逐年递增的速度很快,现在平均一人有1.3辆汽车。从这个数据我们能看出,私家车已成为市民出行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从某种意义来说,公交车和出租车变成了辅助交通工具。卓嘎措姆告诉记者,2013年年底,拉萨市机动车驾驶人保有量79616人,比2012年年底增加了6659人。
“现在生活好了,考驾驶证的人越来越多,拉萨这么多驾校都快容不下。如果按照现在的增长速度,新车上户的量将会越来越大。”卓嘎措姆说,2013年,拉萨的新车上户和转入车辆约有25000辆左右,过户和转移登记有10000辆左右。“我们有一个新车递增表,上面能清晰看到新车上户的走势以45度角一直斜着上升,速度非常快。”卓嘎措姆说。
去年与前年相比,多加了6000辆新车
新车上户呈什么趋势增长?卓嘎措姆介绍,相对2012年,大概多增加6000辆左右的新车。2012年拉萨车辆上户约有19000辆,而2013年却有25000辆车辆上户,算下来,多增加了6000辆新车。“前几年新车递增还算平缓。不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后每年多增加的新车将不止6000辆。”卓嘎措姆在电脑数据库里看着新车上户递增的数据摇着头说,2011年,拉萨只有17000辆车上户,2012年19000辆车上户,2013年突破了25000辆。较上年多增2000辆新车一下到了多增6000辆,如果这样来计算,到2014年不就要较2013年多增加10000多辆新车了?
新车上户和转入车辆为何会增长得如此快呢?其实,增加的新车里面,七成来自外地(包括我区各地区)。“内地城市车辆太多,给市区道路交通带来很大压力,一些新车上户很难。所以内地一些司机买了车就到拉萨上户,这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西藏有些地区上牌不方便,司机也会选择到拉萨上户。就是这两种原因导致新车上户递增速度飞涨。”卓嘎措姆说,今年1月1日到22日,已有1803辆新车上户(不计算转入车辆)。
道路越来越堵
新车越来越多,会不会给交通带来压力呢?记者在拉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了解到,2011年之前,拉萨很少会出现拥堵现象。自2013年年初,拉萨市区中心路段时常发生堵车。堵车时段一般集中在早上9点至9点半、中午1点至1点半、下午3点至3点半、晚上6点半至7点。“之前,拉萨从没出现堵车超过40分钟的情况,去年却出现了好几次,这就是车辆保有量快速增长所致。”拉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说,拉萨目前车辆保有量已超过15万,对道路交通压力有一定的影响。就拿停车来说吧,在白天,不管在哪个路段,停车位都是满的,有的车找不到停车位,宁愿罚款也要停在路边。
梁先生在曲米路经营小卖部已经6年了,说起拉萨车辆情况,他激动地说:“几年前,在拉萨哪看得到这么多车啊,现在一出门就看到成排的汽车。有时候我小卖部门口被车挡得死死的,客人都不好进来买东西。”梁先生告诉记者,城市车辆增多说明经济起来了、生活水平高了,但车辆递增速度太快也不是一件好事,可能会经常性地造成道路交通堵塞。
智能交通可缓解拥堵
针对新车上户递增速度快,会给道路交通带来压力,交警部门又该采取何种措施呢?卓嘎措姆介绍,内地一些城市因为车辆太多,采取了单、双号出行。对于拉萨来说,采取这种措施根本不可能。不过智能交通弄好了,能有效缓解道路交通压力。
记者在拉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获悉,目前智能交通正在招标,如果智能交通建成,系统将根据各个路段的车流量自动调整绿灯时间,这样就不会造成拥堵了。
司机康先生说,他的朋友一家有4口人,每人都买了一辆车。“我就奇怪了,他买那么多车,难道一家人外出一人开一辆车吗?难怪拉萨越来越堵,就是一家人买好几辆车造成的。”康先生说。
声音
达次:我经常碰到那些去给新车上牌的司机,很多人都是家里有一辆旧车,然后再买一辆新车。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喜新厌旧”吧。车只是一个交通工具,新的、旧的,高级的、低级的,这些有分别吗?如果实在想买好一点的车,把旧车卖了再买新车多好。
姜先生:新车这么多,可能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吧。以前能买得起10来万的车,就算是富裕的家庭了。现在呢,有点经济基础的人都买得起10几万的车。
杨女士:私家车越来越多,安全性就越来越低,乘坐公交、出租车出行多方便,何必给道路交通带来更多压力呢。(记者 曹磊)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