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都是“非专业”,但大家表演起来都不含糊。
聂艳星和伙伴们讨论着彩排效果。
村里的大人和孩子们,看得都很入迷。本报首席记者 李青摄
突发奇想的创意让年仅22岁的大三女大学生聂艳星,毅然决定回村给父老乡亲办一场农村“春晚”。从招募演员到节目排练,再到舞台搭建,二十余天的准备时间里,她几乎每晚都要零点后睡觉,天亮后,又陪着演员排练节目。饿了肚子,冻伤了脚,她都没有放弃,凭着这份执着,正月初五,在晋州市赵兰庄村,一台农村“春晚”成功拉开了帷幕。
21名大学生农村广场演“春晚”
大年初五,晋州市赵兰庄村的广场上,搭起了一个用钢管特制可拆卸的专用舞台。布景、音响、灯光等虽然简陋,却一应俱全。天渐渐黑了下来,由大学生们自编自演的“春晚”演出通知,通过村委会广播站向全村乡亲播出。乡亲们吃完晚饭,放下筷子急匆匆地走出家门向广场赶去。很快,不大的小广场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19时,晚会在几名大学生走秀中拉开了序幕。小品、独唱、三句半等节目,确实令看惯古装剧的村民们大开眼界。其中,《父亲》和《烛光里的妈妈》等节目,取材全部来自身边的故事和身边的人物,让现场不少村民落泪。
当晚,天很冷,村民们裹在厚厚的冬装里,蜷缩着身子,看得却格外的专注。演出现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晚会中还穿插了村里幼儿园小朋友的《狐狸叫》舞蹈,不时赢得阵阵掌声。“我的女儿就是《狐狸叫》舞蹈中的小演员,起初就是让她跟着这些大学生玩,没想到居然演得这么好。”村民王珍巧竖着大拇指说,这些大学生就是行,初说大学生办“春晚”时,她觉得不靠谱,可没想到坚持到最后,他们居然成功了。
村干部郑叶欣说,这场晚会是村里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春晚”。晚会从策划、组织、编剧、导演、演员、化妆到主持人几乎全部来自村里的大学生。“过年期间,他们一直在排练,很多人甚至还放弃了串亲戚,都在精心排练节目。”
晚会从19时开始一直演到了22时,18个节目,整整演了近三个小时,真让村民们过了把瘾。
有质疑的有退出的 更有支持的鼓励的
赵兰庄村办“春晚”,在三里五乡可是头一遭。村里的乡亲们说,这都是村里一位女大学生的功劳。
乡亲们口中的“女大学生”,其实是河北工业大学三年级的女大学生聂艳星。期末考试前,学校安排社会实践,她便萌发了给村里乡亲们自办一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念头。自从萌发了这个念头后,她便与村里的同龄人在网上商量。“很多老同学不理解,让他们上台演节目,不少人表示只会在精神上支持我,却拒绝上台献艺。”
聂艳星说,她从来没有想过放弃。1月17日在回家的列车上,她整整站了4个小时,想了4个小时。回家后,她便找来了同村刚上大一的张寒桐和王昭昕。让聂艳星感动的是,他们并没有拒绝她。很快,他们三人便开始发动自己同一届的同学,同学们一拨儿接一拨儿的来到聂艳星家。听完她的创意后,不少同学却悄然离去。1月20日,他们的晚会出场阵容才仅仅凑了十余人。
当月22日,聂艳星有了意外的惊喜。同班同学张盼从邻村赶来,加入到了她的团队中。“她的到来,给了我莫大鼓励,她的一句‘你现在是最需要我们这些朋友帮助的时候’,更让我心里特别感动。”聂艳星说,随后,同村的好心人又给她带来了惊喜,“好心的阿姨自掏腰包拿出千元,帮助我们租来了舞台、音箱、灯光等设备。”大年初一下午,聂艳星召集了演员开始在家中一次次排练。
眼看着一切进入了正轨,困难再一次出现。“2月2日,有人没来排练,还有人临时告诉我不参加表演了,我的心情一下落入了低谷。晚上当着妈妈的面,我有些想哭。但想想自己的初衷,眼泪在眼中转了一圈还是没有落下来。”
重新编排,寻找演员,聂艳星的“春晚”如期举办。
晚会成功 母女相拥在一起
2月2日,是正月初三,天气出奇的冷。
虽然有人表示想退出,但聂艳星却还和往日一样,坐在院里托着电脑,和小朋友们一遍一遍地排练着《狐狸叫》舞蹈。
聂艳星的母亲郑绪香看在眼里却急在心头。她不停地隔着窗户,向外望着神情凝重的女儿。“这些天女儿太苦了,一个女孩子从放学回家,便开始忙活这件事,每天凌晨才睡觉,一早便又开始组织排练。”郑绪香说,起初听了女儿的创意后,她是反对的,“我想等她遇到了困难,自然会放弃。后来看到女儿如此专注,我改变了想法”
郑绪香说,大年初二走亲戚,以往聂艳星都会跟着他们去同村的舅舅家拜年,但今年她却没有去。“我们出门时,她让我告诉她舅舅,等过了初五再去看他们。”郑绪香说,初二中午她回到家,却看到聂艳星还在和演员们一起排练,“原来她还没顾上吃午饭。”
连日来,寒风中的排练,还让身体单薄的聂艳星冻了脚。
晚会现场,聂艳星朗诵的《烛光里的妈妈》,再次让郑绪香潸然泪下。“女儿真的长大了,正如她朗诵中,女儿已长大,不愿意牵着我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夏。”
晚会圆满落幕,郑绪香将聂艳星再次搂入怀中。
大学生回村办“春晚” 文化反哺开好头
晋州市赵兰庄村,是一个有着近七千人口的大村。以前春节,除了广场舞外,村民们很少有其他的文化生活。这场由村里大学生带来的农村“春晚”,让全村乡亲父老无不拍手称赞。“这场春晚,除了营造了农村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还改变了传统的过年方式,引导村民们走上了和谐、文明之路。”村干部郑叶欣说。
老百姓的掌声,是对这场晚会最大的肯定。同时,这场晚会也引发了对如何实现“文化育民”的探讨。
河北经贸大学教师乔蕾说,赵兰庄村二十多名大学生回村办“春晚”,其实就是文化反哺农村的良好风气。“这场农村春晚的成功举办,一方面反映了农村群众对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日益迫切,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春晚作为平台,正积极地构建着当代农民的精神家园。通过自编自演的节目,让村民的归属感、道德感和认同感等情感得到巩固和交融,使村民间的关系更加美好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