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培植新兴产业 根治太湖污染

2014年02月17日 11:04   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以“湖”为鉴转型发展——无锡市生态治理与产业转型纪事

  63岁的陈瑞萍是家门口一条小河的环保志愿者。每天,她都要观察河水是否出现污染,并撰写日志。她仔细装订的记录本里,详细记录着时间、地点、河水颜色等等。

  “呵护太湖,要靠每个人努力。”回忆起2007年那个闷热揪心的夏天,陈瑞萍老人至今仍心有余悸。疯长的蓝藻,引发无锡供水危机,让她以及众多的无锡市民守着我国第三大淡水湖,竟然要去超市购买桶装纯净水喝。

  那场不期而至的蓝藻危机,至今仍是无锡人不堪回首的记忆。没有侥幸,更没有退路。无锡人彻底清醒了,知耻后勇,知难而进。

  责任到人

  新增财力20%投入治污

  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其生长与水质互为因果:水质越恶化,蓝藻就会越疯长;蓝藻越泛滥,水质就会越恶化。

  2007年太湖水危机的爆发,让无锡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举全市之力展开太湖治理和生态重建行动。保护规划、生态修复、控源截污、监测监控、综合治理等一系列“全覆盖”措施相继推出。

  治太要治河、治河要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无锡市率先推出“河长制”,无锡各级党政负责人因此而多了一个“特别职务”——“河长”。

  “让党政一把手挂帅负责河道治理,就是抓住了管理的源头、责任的源头、治污的源头。”

  担任梁溪河“河长”的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黄莉新的手机上,每天都能收到梁溪河的断面水质信息。“如果氮磷指标升高了,我要负责任!”

  “河长制”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向纵深推进。目前,无锡1284条河流全面实施“河长制”和“片长制”,全部落实了具体责任人负责沟通水系、拓浚河道、整修河岸、清除淤泥等河道综合治理等事务。

  在实施“河长制”后,无锡建立“治太”长效机制。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水环境保护条例》的基础上,无锡去年8月正式启动了“以环境补偿控制排污总量”的新探索,以市场为导向,实现污染物排放指标的有偿使用,推进排污许可证和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制度。

  2012年12月30日,无锡还与太湖南岸的浙江省湖州市签署了《无锡湖州保护太湖合作框架协议》,开创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跨省跨区域合作的先例。

  除了制度,还有资金。无锡市市长汪泉表示,无锡保证每年新增财力的20%用于太湖治理,两年来先后筹措“治太”资金137亿元,确保了“治太”重点项目的推进。无锡还出台有关优惠扶持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环境建设,加快环保产业化步伐,形成多元化的环保投入机制。

  长广溪,是无锡蠡湖连接太湖的一片湿地。从2013年5月起,无锡市润球生态循环科学研究所生态研究专家杨国新和他的团队开展了“养菱净水”生态综合修复示范工程,在这片水域布植了150亩菱角和脚带草,使得这一区域水底环境改善。

  经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监测,经治理后该区域水质已由Ⅳ类水改善为Ⅱ类水,水体透明度由原来的0.3到0.5米提高到1.5到1.8米,达到试验目标。试验区水域的水质已恢复到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部分湖底已长出鞭子草。人在船上可看到湖底草叶摇曳、鱼虾畅游。

 

(责任编辑:石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