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成交萎缩房价"暴跌论"再起 专家:今年是房地产"过渡年"

2014年02月18日 07:18   来源:新华社   

  据《新闻晨报》报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日前表示:“金融部门已在对未来房价可能下跌做准备。”

  宏观经济评论人,经济学博士项峥在《上海证券报》撰文指出:“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很少有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可以连续十多年持续上涨而不调整的。如今已有太多的迹象显示,我国房地产市场自2003年以来的黄金发展期即将结束。”

  ……

  春节过后,“中国房价暴跌论”又在网络热传,加之香港部分楼盘大幅降价,内地房价看空论顿时升温。

  九成城市:

  1月成交量环比大幅下跌

  昨天下午,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最新《中国主要城市房地产市场交易情报》显示,2014年1月份,北京商品住宅共成交6908套,成交面积74.42万平方米,成交套数、成交面积的环比、同比均萎缩了四至五成左右。和北京类似,1月份包括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在内的43个主要城市,超过九成城市楼市成交量出现环比下跌。

  中指院专家分析原因认为,总体而言,2014年1月受春节影响,大多数城市成交量较上月出现明显回落。在价格上,呈现出一二线城市稳中有涨,三四线城市稳中微降的趋势。另外,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冷热不均,整体而言,未来两三年供给过剩将是最大的问题。从2013年开始,不少大型开发商已从三四线城市撤离,回归一二线城市。

  房价走向分化已确定,与此对应,各个地方政府对楼市的调控开始出现“向左走”和“向右走”的不同。

  武汉等城市:

  探索分区域限购政策

  昨天下午,家住武汉市武昌的陈女士抱怨说,她比较中意的“楚天府”楼盘,不到半年时间单价又涨了5000多元。“去年10月份,这个楼盘的售价大概是1.5万元/平方米,我当时觉得太贵了,想等等;结果前几天再去看,售楼员说新房源的开盘价要在2万元/平方米以上。”

  陈女士告诉记者,由于预算的限制,她可能不得不将眼光投向更外围的地方,因为她听说2014年武汉市可能推出分区域限购政策。

  根据武汉当地媒体报道,在2月13日湖北省住房城乡建设改革工作座谈会上,武汉市分管住建工作的负责人提出调控楼市新建议,即针对武汉市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发展的不同情况,研究出台分区域的楼市调控政策。这项政策的依据是,武汉城市地域广阔,各区域发展不均衡,房价及需求情况差异较大,再加上限购措施全面铺开,因此存在分区域调控的可能性。

  分区域限购政策,被房产专业人士理解为对限购令的松绑。据记者了解,分区域楼市调控政策目前已在郑州、长沙、合肥等二线城市实施,具体为中心城区被划入限购区域,而部分远城区则被列入非限购区域。

  但在两个多月前,武汉市刚刚出台7条楼市调控措施,强化限购令,其中规定:非武汉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购房缴纳税收或社保年限,由1年提升至2年;第二套住房贷款的首付款比例也将提高,由不低于60%提高至不得低于70%。

  房产大鳄:

  2014年“非常不妙”

  近期,香港龙头地产商不约而同降价出货引起市场关注。长江实业推售的首个新年楼盘“DIVA”给予买楼方25%的优惠;另一地产巨头新鸿基位于元朗的住宅项目“尔峦”售价更是直降40%。与此同时,内地也传出恒大地产将启动大范围降价的消息。中国楼市,在2014年将何去何从?

  香港和内地楼盘降价的消息,让想购房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但也让国内几大房地产业界大佬感觉到了冬季的来临。王石曾用“非常不妙”来形容2014年的中国楼市。2013年11月,位于长沙市的万科三个房产项目统一发起团购活动,实际降幅最高达10%。

  2013年11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整合中国不动产登记职责、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新政公布后,社会舆论一片叫好。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就此表示,这是好政策,如果2014年实施,房价马上会跌。潘石屹还认为,过去10年,房价越调控越高的原因,是政府的调控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强迫市场减少楼市交易。“一个方式使用了10年时间还没见效的时候,我认为应该是反思一下方法了。”他比较认可房产税对中国楼市调控的作用,除了刚需的首套房或二套房,开征房产税能够让社会上闲置的房子充分利用起来。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认为,2014年是房地产调控的“过渡年”,中央层面不可能出台类似以前“国几条”的全面压制性政策,“今年的房地产调控大体如此:一线城市从紧,二线城市维稳,三四线城市有所放松。”

  松脱

  北京1月份3个单价超过6万元的高价房获批,最高者每平方米超9万元;深圳入市的两项目则以4万余元的单价领跑全市……

  从去年年初各地表态“控制房价”,到年底多地不让“高价房”开盘,再到今年初“天价楼”集体入市,不少购房者本以为吃了一颗“定心丸”,谁知又是一头雾水。这一“变脸”背后,是“应景之作”后的后遗症,还是无法摆脱土地财政的“无奈之举”?

(责任编辑:袁霓)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