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天———这是2012年省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恰恰也是2013年的污染天数。
尽管是一种巧合,但在两年中省城空气质量发生如此大的逆转,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石家庄的空气还有救吗?
2013年,石家庄平均两天半迎一场霾、连续11个月稳坐全国省会城市空气质量最差头把交椅,良好天数仅有43天,还不足153个重污染天的零头,从而毫无争议地被中国天气网盘点为全国最“霾”之城。
固然,跟2012年相比,污染指数的严重下滑有新旧测量标准带来的差距,2013年新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项目增加了,标准收严了,换句话说,2012年的空气质量其实并没有数据体现出的那么好,但2013年的空气质量变糟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大范围的连续雾霾天的来袭,就像一个放大镜,彻底凸显了空气污染严重的残酷现实。
污染的治理无法立竿见影,同样,污染的造成也非一日之功,2013年,省城更像是污染程度突破了量变的临界点发生了质变。雾霾说来就来,就像一个厚厚的锅盖,污染因子则像是大锅中正在蒸腾的水蒸气越来越浓,直到一场大风掀开锅盖一角,稍等片刻就又被盖了个严严实实。而我们,就在锅盖下苦苦地求生。
去年的污染加剧,显然与雾霾形成正相关。雾霾的生成原理和污染成分来源还没有定论,但石家庄的污染高地现实决定了源头还是要从自身去寻找。那么,就让我们回头看一看,这些年我们的污染源主要增加了些什么,我们的重污染困局是如何造就的?
燃煤之灾
首当其冲的还是燃煤。
2000年,石家庄的煤炭消耗总量是1500万吨,2012年则是6100万吨,翻了两番还多。记者不掌握2013年的煤炭消耗总量,石家庄政府工作报告透露的削减燃煤数据是310万吨,但这未必等同于煤炭消耗总量的下降幅度,因为,多年高速增长的惯性很难突然消失,削减燃煤的同时也会有增量产生,总量如果能稍有减少已经是个不错的结果。
6100万吨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字?查遍全国,几乎没有一个城市能与这个数字比肩,比如在2012年,北京年燃煤量2000万吨,西安2100万吨,郑州3500万吨,太原4100万吨。而石家庄仅23家热电联产企业和7座冬季供热站年耗煤就高达2390万吨,超过了北京或西安全年的煤炭消耗总量。
2012年4月,时任石家庄市长的姜德果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曾发出预警,石家庄市区燃煤污染占大气污染总量的53.4%,假如现行能源结构不改变,市区燃煤量5年会再翻一番。
从这个角度来说,去年的燃煤总量能够不再增长已经是万幸,而唯有确保逐年稳定下降,石家庄的燃煤污染才有望得到遏制。
尾气之祸
近几年,从污染源来看,增幅最明显的则是机动车尾气。
几年前,私家车对石家庄多数家庭来说看起来还很遥远,没想到爆发式增长来得这么快。
在2010年7月,北京市交通委为了说明北京限车的必要性,曾拿出一个数字来说事:北京市机动车上半年暴增了34.5万辆,超过了石家庄市区的机动车总量。而随后形势便发生了大幅度逆转:石家庄机动车增长速度连续几年保持在20%以上,远远超过了北京市机动车限车摇号以前每年13.34%的增长速度。2013年,石家庄市新增机动车月均超过2万辆,基本与北京每月2万辆的摇号配额同步。
石家庄和北京的城市规模本不在一个等量级,使用的油品质量也相差甚远。今年,北京市的摇号配额进一步降低,石家庄却继续保持着高幅度增长。一增一降之间,石家庄的尾气之祸越发不乐观。仅在省会二环内百余平方公里的范围,每天都有至少六七十万辆机动车在活动,相当于几十万组排气筒在持续地散发着污染,每天喷出的污染物以万吨计,日复一日,已经不堪重负的空气又如何得以喘息?
围城之忧
石家庄本不算重工业城市,为什么污染程度会在省会城市中一马当先成为最“霾”之城?
最核心的原因当然是污染太重,经济大发展背景下的能源消耗总量和污染排放总量持续地增加,终于压垮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雪上加霜的是,石家庄的纵向、横向扩散能力也走进了死胡同。
从纵向来说,有环境专家将石家庄的雾霾和重污染归咎于特殊地理位置和逆温层,导致污染物在此聚集且不易扩散。省会位于太行山前的地理环境导致容易产生逆温层,处于逆温层中的气态污染物、气溶胶粒子(烟、尘、雾)等不能上穿逆温层,而只能在其下积聚或横向扩散,再加上石家庄静风天气多发,大风来得少,污染便在此形成高地效应。也就是说,污染物向上的扩散有着先天不足。
可悲的是,横向的扩散之路也几乎堵死了。
省会周边的环境,西边是重重叠叠的太行山,污染物无路可走。而其他三个方向,不仅临近的大城市同样受着居高不下的污染的困扰,省城下辖的各县市城区也形势堪忧。自去年底各县空气质量监测站启用以来,记者通过河北省空气质量自动发布系统多次对比监测的数据,污染程度并不比省城存在明显的优势。仅以省会去年以来唯一的一个一级天为例,2月9日,省会终于迎来了一个AQI指数为46的优级天,而下辖县市竟然没有一处是一级天,其中AQI指数最低的元氏也有60,井陉矿区和高邑甚至还是轻度污染!
2月10日,我省首次公布的县域空气质量排名进一步印证了一个残酷的现实:1月份空气质量监测结果后十名中,石家庄下辖县占居7个,最差的5名无极、灵寿、藁城、高邑、深泽均在石家庄范围。这意味着,省城周边也是一个个的污染高地,根本没有良好的空气可供置换,空气的污染本底值普遍高企,得之不易的风后好天,转眼就会被源源不断的污染吞噬掉。这还意味着,为什么雾霾一来就是大范围的,因为,各个高点之间的距离很短、其间谷地的落差很小,很容易就会连方成片。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今年2月9日那个时间节点,天公作美,省会迎来了望穿秋水的优级天,次日为良,当晚污染指数明显呈现出拉高上涨加速趋势,第三天便恶化到重度污染,第四天再度升级为严重污染并延续至今甚至连续爆表,就像一只股票被巨大的买盘封死了涨停板。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不少有心人早已经注意到,每当一个石家庄难得有一个好天来临,站在高楼上望石家庄,上方的天空是蓝的,但周围的灰底色却依然可见。几乎过不了一天,就像不停地滋生一般,灰霾就会离视线越来越近、越来越厚、越来越高,雾霾的又起一波已经在劫难逃了。
换句话说,就是省会不仅自身污染生产力超强,省会向东西南北和上空扩散污染的能力又极差,一旦引发雾霾则进一步堵死了污染扩散的可能性。源源不断的污染被压制到一个厚重的锅盖内,污染爆表自然在所难免。
大建之果
这些年来,随着房地产的快速增长和GDP发展的需要,省城的大拆大建无处不在,施工工地遍地开花。一批批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路越来越宽,楼越来越高,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省城确实大变了模样。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大量的在建工地意味着扬尘的成倍增加和对高污染行业的钢铁、水泥、玻璃等各种建筑材料的大量需求,事实上,每一次拆挖和建设都意味着城市污染总量的增加。按照石家庄环保局的数据,2012年,市区大气降尘量月平均值高达16.91吨/平方公里。而2013年省城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排在首位的PM10数字居高不下,也印证了扬尘污染的严重。
至于建成的高楼大厦和道路也意味着对煤电、燃油等永不停止的巨大消耗。可以说,每一栋高楼就是一块能源的消耗站,每一条马路都是一条长长的污染线。只要城市增高增肥之路不停歇,便很难指望城市消耗能源增速的停滞。2012年,石家庄在市区周边新建了3座大型热电厂,就是这种形势的一个明显注解。再加上为了追求经济发展而难以避免的能源消耗增加,在这种大环境下谋求污染总量削减,实在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
减霾“时间窗口”年内有望开启
无可争议,省会面临背水一战,就像春节后上班首日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孙瑞彬强调的那样:“我们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了,只有坚持甩掉重污染城市‘黑帽子’这‘华山一条路’!”
华山一条路怎么走?核心的两个字就是“减排”———扎扎实实地将大气污染排放总量降下来,降到一个可以缓解雾霾乃至很少触发雾霾的程度。
去年,雾霾并不仅仅对石家庄“情有独钟”,全国多地市大范围都对雾霾有了切身之痛。只不过让我们难堪的是,石家庄正处于核心区域和最频繁发作范围,成为雾霾区的“珠穆朗玛峰”。而去年的减排成效不够明显,最可能的原因在于我们正处于“病来如山倒”的时间点,所做的减排措施顶多只是让污染排放总量在峰顶徘徊而已,根本不足以解除雾霾的威胁。省会要想摆脱持续重污染天的困局,唯有集中力量迈过雾霾频发这道坎。乐观一点预期,今年如果能够将减排计划切实地转为行动,石家庄的污染排放总量则有望下一个台阶,或许会触发一个时间窗口,让雾霾的发作频率得到有效缓解。
燃煤污染预计将走下坡路
很难说去年燃煤污染排放总量的走势是怎样的,但今年走上下坡路基本可以预期。
在去年削减燃煤310万吨的基础上,石家庄今年减煤的目标是400万吨,而且相当大的比重会落实在今春,尽管与6100万吨比起来比例并不太大,好在减排的效果最为直接可靠。
同样让人期待的是对于企业污染的减排治理和关停淘汰。预计今年内,各重点减排企业的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升级改造将陆续全部到位,毕竟,那些几乎一天24小时排放的大烟囱最值得减排挖潜,能够淘汰落后产能寻求替代当然最好,但人们的生产生活终究离不开企业,切实的节能减排才是长久之计,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石家庄将在一季度启动第二批17家900万吨水泥企业的拆除工作,全部拆除钢铁行业14台90平方米以上烟气旁路等,也有助于省城及周边县市的污染水平有效降低。
我们还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就是采暖期污染重于非采暖期。其实,对于省城来说这种差别未必有想象得那么大,因为省城基本靠集中供热,供热的来源主要依靠热电企业,冬季供热期间固然要消耗大量的煤炭,而非采暖期热电厂发电也会烧掉数量可观的煤炭。可喜的是,石家庄已经提出今年要减少发电量,这有可能带来非采暖期煤炭消耗和排放的减少。而非集中供热区域尤其是农村,采暖期污染的加重则是显而易见的,好在今年冬季有望随着政府补贴推广低硫煤的加大力度而大幅削减污染,这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拉低省城周围的污染程度。
尾气排放有望出现一个低谷
机动车尾气在污染物中所占的比例,在现实中存在不小的争议。但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它的确是空气污染的新生力量。试想,密密麻麻的城市道路上,以及四通八达的高速或低速公路上,到处是川流不息甚至严重拥堵的机动车,其突突突不断排放的低标准尾气,焉能不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更需提起注意的是,原来相当稀少甚至对很多城市闻所未闻的雾霾,正是伴随着我们迅速进入汽车时代才突然爆发的。两者的关联必然存在,差别就在于关联度的高低而矣。
好在我们面临的尾气污染形势有望在近期迎来一个低谷。
一是汽油质量的升级已于今年元旦全部落实到位,汽油从国三升级到国四,硫含量降低了三分之二,苯、烯烃、锰的含量等污染物指标也降低了。其中,降低车用燃料中的硫含量已经成为全球车用燃料品质提高的一个主要标志,这是由于燃油中的硫的存在会造成尾气催化器中催化剂的中毒,从而降低转化效率。在用车使用升级油品后减排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硫含量的大幅度降低,硫化物对净化器的毒害作用进一步减少,净化器转化能力得以提升,使在用车排放的所有污染物水平,无论是PM2.5(机动车排放的颗粒物的直径几乎全部在2.5微米以下)、氮氧化物还是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都得以有效降低。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车用汽柴油品质升级对减排的贡献很大,以氮氧化物为例,欧洲、美国数据表明,汽油车可以减排20%左右,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PM2.5也会同步削减。
二是污染大户中的黄标车将退出石家庄范围。据试验,一辆黄标车排放的污染物至少相当于十几辆国四排放标准的同类车,而据环保部最新数据透露,全国范围内占比约13%的黄标车,却排放了一半以上的尾气污染物,其中颗粒物一项占据八成,远远超过占比80%多的绿标车。石家庄在去年淘汰了9万多辆黄标车的基础上,将在今年内把剩余的5.3万辆黄标车全部淘汰,这一步非常关键也非常难,因为之前淘汰的是相对容易的,现在淘汰的往往才是仍在使用的硬骨头,实现这一点,便意味着机动车尾气排放最大户的消失。另一个污染大户是柴油车,其排放也可望通过年内提质到国四标准的柴油而得到缓解。
减霾恐还需暂时放下GDP
石家庄已经在做和准备采取的种种措施,可望拉低本地排放总量,削减污染高地的高度,但很难说就能解开雾霾的困局。就像北京的降霾无法独善其身一样,石家庄今年面临什么样的形势,也必然要看周边城市的脸色。唯有京津冀一体化减排,尤其是几个相邻的重点污染城市及其下辖县市都能切实同步减排到位,才有望拉低雾霾发作的频率和强度,摆脱雾霾控制下的恶性循环,从而让空气治理回到可控的轨道上。
从这个角度而言,对外,我们必须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能源倾斜,最大程度上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减排。比如说,北京早已使用了国五标准的燃油,是不是我们也应该推动包括石家庄在内的河北重点城市早日开始供应呢?还有电力和天然气输入等方面,我们得到的支持远远无法与北京相比,能否在治霾的关键时期争取到更多的帮扶呢?
对内,则需要我们不仅把“壮士断腕”付诸行动,还要勇于下狠手,为了减霾,宁可在这两年的经济发展目标上做出更多的牺牲。毕竟,2013年的残酷现实已经充分说明,过去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带来的环境代价太大,能源消耗总量和污染排放总量已经碰到了天花板。而石家庄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今年发展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虽然说跟过去相比发展目标定的并不算高,但折算下来,这意味着石家庄的能源消耗总量仍将是上升趋势,无疑会抵消太多减排方面的努力。而在为了治理雾霾、河北已不再以GDP论英雄的大背景下,石家庄能否勇敢地进一步卸下发展的“包袱”,为减霾创造更好的条件呢?毕竟,发展的目标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而如果生命三大要素中的阳光和空气两大项都因霾而重症缠身的话,发展目标与结果岂不是背道而驰?
治理雾霾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现实已经容不得我们犹豫和退缩。除了咬紧牙关减霾,我们已经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