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校园开放日”表现就能加分,考试偏科也能上榜,校外活动任课老师推荐也有分量……由上海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建设的上海科技大学,启动面向全国的本科生招生。19日,上海50余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校长应邀来到这所大学,对其全新的招生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表现出浓厚兴趣。
加分无笔试,诺贝尔奖得主是导师
上海张江高科园区腹地,占地约900亩的上海科技大学拔地而起。2014年2月,该校首次面向全国招收200名本科生。雄厚的师资与灵活的机制,成为该校“抢眼”的核心竞争力。
校长江绵恒介绍,2014年2月17日至3月24日,学校将按照理科实验班、生物科学类和电子信息科学3个专业大类,面向全国招收不超过200名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我们的目标,不是要做什么国际一流的大学,而是要做创新型大学”。
报考上科大学生,不同于其他高校的自主招生,无需再参加额外笔试。江绵恒说,学校将依据学生高中阶段学业情况及上科大“校园开放日”中的整体表现,做出综合评价,并给予相应的高考加分优惠政策。
“招考的基本出发点,是不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也让他们多一个选择的机会。”上科大副校长印杰说,通过提前批招录上科大的考生,入学一年后还会有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
学校招生评价侧重于考察学生的兴趣和潜质,即使是“偏才”、“怪才”也有加分录取的可能。“我们不要求考生门门达到优秀,具有扎实的理工科基础和科学创新思维,这才是我们想要的。”上科大副校长龚晋慷说。
据悉,上科大师资力量十分雄厚,吸引了3位诺贝尔奖得主和26位两院院士。江绵恒说,学校按照1比10到1比12的师生比例,建立起了一支1000人的专任教师队伍。其中有海内外公开招聘的“终身教授”,有承担教学及研究生指导工作的“双聘教授”,还有兼职来校开展实质性教学科研的“特聘教授”。
“我们要求,学校每位教师都必须承担教学任务,担任本科生导师。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会给学生开课、上讲座。”印杰说,“对于教师考核,搞好教学是必要条件,搞好科研是充分条件。”
服务国家战略,打造高校直通市场“试验田”
上科大的基本办学理念,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江绵恒说,学校将针对我国在能源、材料、环境、人口健康、核心技术等领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探索基于创新的解决方案,推动基于创新的生产力发展,为国家和区域转型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逾越科技与产业之间的“隔断”,实现高校科研与现实生产力的快速有效衔接,是上科大面临的最大改革难题之一。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弥补‘书斋’与‘市场’之间的价值观差异,构建科技进步驱动产业发展的完整创新价值链。”印杰说,现在高校里很多都是“书斋教授”,从事的教学科研不是和市场不对接,就是落后于市场变化发展的趋势与速度。
上科大从制度和环境两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
制度层面,学校成立了产学研联盟,邀请企业的研究机构进驻校园。比如美国安进公司与上科大免疫化学研究所合作,高校科研成果一出来,公司方面马上就“嗅”到了应用前景,积极推动成果的孵化和转换。“学校鼓励并支持教师将自己的成果转化为科技生产力,当然,这是在保障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印杰说。
环境层面,上科大与上海张江高新区的产业界、投资界有机衔接,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新药创制平台、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融为一体,实现了设备、数据、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共享。
办学运营六大创新,孵化创新领军人才
据悉,上科大定位于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崭新“试验田”,学校在办学体制、内部决策机制、学术民主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等方面均采取了大胆的创新。
办学体制方面,学校综合了两个举办者的优势。上海市政府为学校提供土地、经费等基本办学条件,配置资源支持学校的人才、教学和科研活动。中科院为学校提供部分优秀师资,并向学校开放科研设施、图书信息等资源。
决策机制方面,学校成立了校务委员会,实施对学校的宏观领导,保障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人事制度方面,落实学院、研究院和教授的办学主体地位,精简行政管理架构,教师聘任实行“非升即走”制度,保证教师队伍的持续高水平。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加“书院”的分工协作模式,既关注学生的专业水平贯通,又注重道德文化素质的养成。此外,在财务制度方面,实行“部门预算、财政补贴、统筹安排、加强监管”的综合管理办法。
上海七宝中学校长仇忠海说,相信那些有较强理工科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素养的学生,能够在这所学校找到广阔天地,以发展成为未来的科学引领者、技术发明者和企业创办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