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桑蚕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

2014年02月22日 15:22   来源:   

  为提高全省桑蚕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桑蚕产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概况。

  桑蚕生产是我省的传统特色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后,我省各级政府关心支持桑蚕生产,各地农民植桑养蚕的积极性比较高涨,有效促进了桑蚕产业的稳定发展,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桑蚕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02年,全省桑园面积186万亩,蚕茧产量7万多吨;蚕种年产量300多万张,茧丝等制品出口创汇1.5亿美元。在一些地方,桑蚕成为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2002年以后,受经营体制、资源竞争、国家东桑西移政策、环境污染以及农村劳动力减少等因素影响,山东桑蚕生产呈萎缩态势。2012年,全省桑园面积减少到45万亩,蚕茧产量下降到3.2万吨,在全国排名也由第四降到第七;桑蚕一代杂交种产量降至170万张,比2002年减少43.3%。经过近十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山东桑蚕生产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桑蚕产业的集中优势区域更加清晰,规模效益逐步显现,生产加工企业发展壮大。目前,日照、泰安两市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占全省总量的50%以上,生丝产量占全省总量的70%以上,成为我省两大蚕、丝生产优势区。全省成龄桑园每亩综合效益5000元以上,高的超过10000元,蚕农售茧收入14.5亿元。全省蚕种生产及茧、丝、绸加工企业发展到100余家,其中9家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丝类产品出口1700吨,创汇1.8亿美元。桑蚕生产对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发展潜力。

  1.市场潜力。一是国内外市场需求增长。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及桑叶、桑葚、蚕茧、蚕丝新用途的不断开发,国内外市场对茧丝绸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据国际丝绸协会预计,未来5年欧美国家丝绸消费将保持每年5%的速度递增。二是蚕茧加工需求旺盛。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我省蚕茧加工企业生产能力日益扩大,对原料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据省丝绸协会统计,近年来省内蚕茧生产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加工需求,我省缫丝企业每年在外省收购蚕茧的数量占总需求量的40%以上。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我省桑蚕生产仍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2.生产潜力。我省桑蚕的生产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增产空间较大。目前全省年均每亩桑园产茧量不足70公斤,在全国属于中等偏上水平。而泰安市岱岳区、莒县等优势产区建设的高水平示范园,每亩桑园蚕茧产量高达200公斤以上,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6%。通过总结先进地区的生产经验,扩大推广植桑养蚕新技术新成果,我省桑蚕生产的增产空间仍然巨大。二是发展空间较大。我省大多数地区农民有植桑养蚕的传统和习惯,植桑养蚕的区域范围广,发展面积潜力大。据省果茶站和省丝绸协会调查分析,目前全省仍有黄河淤背区、山地丘陵等约30万亩适宜面积可发展植桑养蚕。三是经济生态效益明显。桑树适应性强,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具有较好的生态功能,可作为防护林和城市绿化林木;桑树易于管理,桑、蚕全身都是宝,综合开发利用价值高,经济效益明显且可提升空间大。发展桑蚕产业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作用巨大。

  (三)发展优势。

  1.气候生态优势突出。我省地处北纬34度22分—38度24分之间,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温湿度适宜,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年均温11—14℃,春季8—15.2℃,秋季12.8—15℃;年降水量550—950毫米,60%集中在夏季,春季70—140毫米,秋季120—200毫米;年日照时数2300—2890小时;无霜期180—220天。优越的气候条件是山东种桑养蚕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桑树产叶量高、叶质好,能满足至少三季养蚕所需,更重要的是桑蚕上蔟时温湿度适宜,蚕茧解舒率高。

  2.茧、丝质量优势明显。中国纤维检验局和国家质监总局近几年来的检测检验结果表明,我省茧丝长平均1130.8米,解舒丝长701.7米,分别比全国主产区平均值长134米、100.6米;上车茧率90.24%,解舒率62.07%,干毛茧出丝率37.53%,分别比全国高出5.6、1.9和4.4个百分点。丝类商品平均质量等级达到4A9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个等级。我省是目前全国最优质的蚕茧产区之一,蚕丝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畅销日本、西欧等主要丝绸生产加工国。

  3.种质资源优势突出。我省桑蚕生产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主栽桑树品种包括湖桑32号、选792、育711、农桑12号、农桑14号等,主推桑蚕品种包括菁松·皓月、春蕾·镇珠、9405·9406、鲁七·9202、873·874等5对,全省桑树和桑蚕的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目前,全省保有桑树品种资源450多个,自主选育的椹莓068、椹莓098、茂桑等已通过省级品种审定,保育桑蚕品种资源130多对,柞蚕品种资源6个,为全国现行推广的蚕种质资源保育数量最多的省份。年产桑蚕一代杂交种170多万张,占全国的12%左右。

  4.技术研发和生产优势突出。山东农业大学设有蚕学专业,省农科院设有蚕业研究所,桑蚕技术人才培养及科研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小蚕人工饲料育、雄蚕专养、蚕虫草等技术逐步熟化进入集成配套推广阶段。部分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山东广通蚕种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蚕种生产企业,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日照海通的“三维”生丝获得“中国名牌”称号;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的丝绸织造能力居全国之首。

  (四)存在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地方和有关部门对桑蚕产业普遍认识不足,一直没有研究制定促进桑蚕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具体扶持政策,缺乏专项资金投入,农民植桑养蚕得不到相关政策扶持。生产管理体制不顺,市级及以下政府桑蚕产业主管部门不统一,严重影响桑蚕产业的发展。

  2.基础设施薄弱。种质资源保存、蚕种生产、养蚕、烘茧等设施设备及桑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机械化装备差。

  3.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占桑蚕产业链生物量98%的桑枝、蚕沙、蚕蛹等副产物的开发利用少,企业主要产品品种较为单一,对桑蚕产业发展的带动力不强。农民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蚕农组织化程度较低,抗风险能力弱。

  4.推广体系不完善。绝大部分县乡桑蚕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桑蚕资源的综合研发能力不强。

  5.桑园污染趋重。飞机防控美国白蛾等食叶性害虫带来的桑园污染,对桑蚕安全生产影响较大。近几年,菏泽市、东营市、淄博市等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因飞防造成的桑蚕批量死亡事件,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蚕农的经济收入和养蚕的积极性。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促进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实行蚕茧生产为主和资源多元化利用开发并举,强化政策扶持、项目引导和示范带动,积极转变产业发展模式,促进全省桑蚕产业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根据生态环境、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等条件,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2.省力高效,规模经营。创新生产经营模式,鼓励桑蚕生产主体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发展,推动桑蚕产业向省力化、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增效。

  3.整体推进,综合开发。通过政府引导、项目带动,从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创新与技术推广、资源综合开发与高效利用等方面整体推进,夯实基础,延长产业链条,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协调,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省桑园面积达到60万亩左右,蚕茧产量5万吨以上,产值达到25亿元,成龄桑亩综合效益实现10000元;年产桑蚕原种6万张,一代杂交种240万张;茧丝绸产品出口创汇5亿美元。

  三、发展重点 

  (一)建设桑蚕种质资源库。重点建设山东省蚕业研究所、莒县海通2处省级桑树种质资源库;重点建设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山东广通3处省级桑蚕种种质资源库和栖霞方山1处省级柞蚕种种质资源库。全面开展桑、蚕品种的收集、引进、保存、研究和开发利用,推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为新品种培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编辑一)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