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山街道七房桥村一位88岁的画师写信:历史不能重现,但我们这代人应该给后人留下一些回忆
近日,接到新区鸿山街道七房桥村南前的画师周文德的来信,信中称南前古镇由兴转败后,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丁公桥,因得不到保护而湮没于荒草之中,面临坍塌的危险。他代表全体村民呼吁,相关部门能够重视丁公桥的修缮,最好能重建南前古镇,让后世还能触摸到历史留下的痕迹。
近日,记者来到南前,走下村口的南前桥,沿着一条窄窄的煤渣路走上50米左右,便看到了村民们所说的丁公桥。桥身由三块石板铺就,横跨在南前河的三岔口上,略略呈拱形,上面凿有石阶(右图)。桥的四周长满野草,看上去荒芜了很久,驳岸和桥北被村民种满了蔬菜。“桥是南北向的,过去家家户户出门靠撑船,向东可以到荡口,向西可以到鸿声。”周文德不无遗憾地说,自从南前古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衰败后,南前河和丁公桥再也见不到往日的繁华了,前些年桥北的村子拆迁后,除了种菜,桥北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来。
站在丁公桥上,回忆起有关南前和丁公桥的历史,88岁的周文德唏嘘不已。他向记者讲述道,南前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一位钱姓的名将因立功被皇帝封为“钱武树王”,并为其建造王府,后来此地取名“南钱”。丁公桥就是钱氏出资建造的一座石板桥,记者在周氏族谱上看到记载称,这在当时工程巨大,在中国造桥史上也很有名,宋朝的地图上就有关于此桥的标记,现在的丁公桥是在清光绪年间加以修缮的。元朝时因战乱,王府变成废墟,钱氏后人逐渐迁居荡口、鸿声等地,南钱镇逐渐荒芜。明朝时周氏一族迁来此地定居,将地名改为“南前”,古镇又延续了几百年的繁华。抗战期间遭到日军破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前再次受到毁灭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丁公桥也逐渐湮没在荒草中。
周文德告诉记者,过去桥头东侧是周氏宗祠,南前河的两岸是整齐的石板驳岸,村民沿河而居,随着古镇遭破坏,河岸的驳岸已全部被毁,只能偶尔看到几块石板,向南可以到达苏州的南前河,也成了“断头河”。他说,画了那么多画,唯独不敢碰触丁公桥。“我们祖上在这里生活了600多年了,亲眼见证了古镇的衰败和丁公桥的荒废。历史不能重现,我们这代人该给后人留一些回忆。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给它一个重生的机会。”(杨慧玲)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