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看护成上海家政最大缺口 代表建言完善相关制度

2014年03月11日 16:49   来源:新民晚报   姚丽萍 叶薇 宋宁华

  怎么样的居家养老照护,才有助于为老人提供有尊严有体面的生活?面对老龄化,养老产业如何成为“朝阳产业”?在养老产业的发展格局中,政府购买服务的社区居家养老,又需要怎样的制度完善?上海代表团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大代表对此做出解读。

  满足“口福”提升幸福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贾伟平——

  80岁的老人想吃红烧肉,准,还是不准?一些家属担心,肉太油腻,老人吃了不好消化,肥肉的胆固醇又太高,红烧肉,不行!

  如果是40岁的糖尿病人,想吃红烧肉,我一定劝他少吃,就算按照平均寿命,他要走的路还长着呢,不能为了这点口福就在10年内把命搭上。可是,80岁的老人不同,原本食欲就不如年轻人好,如果这也不吃,那也不吃,不仅生活质量大为降低,还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而且肌肉无力,容易摔跤。所以,我认为高龄老人想吃什么,就让他们吃些吧。

  其实,吃什么,很多时候也是为了满足老人的心理需求。我的一位病人,爱吃面,生病后很久没吃过面了,想吃碗面,问我行不行。我说,行,没精打采的老爷子顿时两眼放光。老人就是老小孩,我们要懂老人,懂得老人的心理,很多时候,在精神慰藉和种种禁忌之间,要想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前者更值得我们“优先选择”。

  “朝阳产业”大有可为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富申评估咨询集团董事长樊芸——

  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产业是朝阳产业,大有可为。人口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决定这个趋势,无可避免。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老龄化、高龄化现象逐年递增。经济发展,个人财富增加,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在与时俱进,客观需求为养老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越来越多的年轻创业者,在此看到了商机,勇敢创业,成为养老产业中的“弄潮儿”。社会力量究竟如何参与为老服务?“青松”“云家政”,都在努力实践。事实上,老龄化社会并非暮气沉沉,养老产业潜在着巨大的财富实现可能;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所激发的正是老龄社会的潜在活力和创造力。

  上海应对人口老龄化也要先行先试,把有效解决养老问题与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服务经济结合,把老龄产业作为未来几年规划中新的产业发展方向,走出一条有上海特色的应对老龄化和推动老龄事业发展的道路。

  政府买单民生优先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陈晶莹——

  7%的经济困难、高龄独居老人,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截至2012年底,申城12.6万名老人享受社区养老服务补贴。

  居家养老服务员上门为老人服务,由政府买单。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员从事的工作大多是烧饭、做家务。不少服务员来自10年前的非正规“万人就业项目”,如今,当年的“4050”距离退休年龄越来越近,外来务工人员来充实替代,在所难免。而目前的劳动报酬和待遇,很难吸引能干的居家养老服务员。从业人员本身的构成,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何完善包括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在内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我已就此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议案,建议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购买服务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可以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公共服务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需求,充分利用专业化知识推动创新,为公众提供最佳价值服务;政府购买服务通过契约化的运作模式从根本上转变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地位和职能,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意识、水平与质量,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有力地促进我国服务业开放,产业创新,吸纳更多社会就业。

  目前,相对于政府购买服务实践,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不能忽视的一项制度建设是,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这当中要特别强调有利于改善民生服务和就业的优先,有利于国家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优先。

(责任编辑:彭博)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