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撩动市场激情 从投资管理改革看自贸区制度创新

2014年03月27日 09:25   来源:解放日报   

  “我们不是‘栽盆景’,而是‘种苗圃’。”

  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半年来,这句生动的比喻被反复引用,因它直指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任务和改革灵魂: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从一开始就被注入自贸试验区的血液中。去年9月29日,试验区成立后的第一个夜晚,国内外各大媒体的编辑部彻夜不眠,他们在等待一个历史时刻——见证共和国史上第一份外资管理领域的“负面清单”。

  改革终于破茧。这份全称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清单,它的出台,意味着那只随意干涉市场行为的政府之手隐去了,那道阻碍企业投资的无形之墙消失了。“负面清单”从规定企业只能做什么到除此都能做,真正核心的变革,正是政府管理模式的转变。

  这样的制度建设,舍弃了过去历次大型招商和区域开发所惯用的方法,没有批以土地、许以重金,仅仅是一纸清单就撩动了市场。因为它确立了一套国际化的运行规则,明确了“法无禁止即可为”的企业权利,这是市场最想要的。

  与“负面清单”相配套的自贸试验区商事登记改革,同样点燃了市场的热情。企业注册资金从实缴到认缴,工商登记从审批到备案,市场门槛的降低激发了看不见的活力。自贸试验区成立第一个月,“一口受理”平台就办结21家外资、213家内资新设企业,半年来每天都有企业络绎不绝地到自贸办事大厅咨询、注册,一位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的领导感叹,“筹备时什么情况都预料到了;但企业的热情还是超出想象。”

  市场爆发力再次佐证了制度红利的存在。与百视通公司合资,拿下了自贸试验区“001”号备案证的微软公司负责人曾经直言不讳地指出,企业当然希望能有税收等优惠政策;但相比之下,便利的营商环境、公开透明的制度和完备的功能,才是企业最需要的。“企业注册能从29天缩短到4天,这种变化带来的红利不可想象。”

  制度的力量,也是“苗圃”的生命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没有去追求眼前利益,不去挖掘政策洼地。因为自贸区人看到,只有法治、透明、统一的市场规则,才能更高效地配置资源,才能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相反,政策洼地看上去很美,却会阻碍各类要素的高效流动,“好比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如果有洼地,就容易出事故。”

  大道如砥,千帆竞发。苗圃与盆景相比,制度创新与政策洼地相较,前者生生不息,可推广也可复制,后者只能是一时一地的风景。仅仅半年,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改革溢出效应就已初现端倪。

  上周,黄浦区出台首份区县“负面清单”,全面借鉴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对重点服务业采取新的管理制度。

  昨天,浦东新区宣布,在市民中心启动外资企业一口受理业务模式,全面向自贸试验区看齐。

  浦江两岸、全国各地已然兴起了一股学习自贸区、借鉴自贸区的热潮,以开放促改革,通过制度创新,向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发起冲锋,上海自贸试验区正成为领头羊、先行者。

  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努力,仅仅才开始。自贸试验区《条例》有望上半年出台。一个更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自贸试验区呼之欲出。

(责任编辑:秦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