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合肥综合保税区,这意味着我省第一个综合保税区——合肥综合保税区正式获批。据了解,综合保税区设立后,不仅企业能得到实惠,市民也可能买到更便宜的进口产品。
现状:
保税区正式运营尚需时日
虽然合肥综合保税区已经获批,但离正式运营还有一段时间。
合肥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位于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三十头镇,处于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合肥集中示范园区内,东至铜陵北路、南至东方大道、西至新蚌埠路、北至魏武路。“目前那块区域大部分还是荒地。”合肥新站区相关人士透露,由于综合保税区刚刚获批,还没正式开始建设,但其规划设计、路网建设已经启动。“获批只是第一步,下面还有一年左右的规划建设期,之后进行验收,验收通过后才能正式运营。”合肥海关工作人员介绍,合肥综合保税区将实行封闭管理,按照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有关规定,组织综合保税区隔离监管设施的建设,待条件具备后,由海关总署会同有关部门进行验收。
政策:
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
据了解,合肥综合保税区的功能和有关税收、外汇政策,将按照《国务院关于设立洋山保税港区的批复》的有关规定执行,可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拓展相关功能,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
其主要税收政策包括:国外货物入区保税;货物出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安徽省商务厅相关人士介绍,综合保税区可以让企业减少半个月到1个月的退税办理时间,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
解读:
将提升合肥区域竞争力
“近年来,我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规模小,发展慢,对外贸拉动力弱,是制约我省外向型经济跨越发展的‘短板’。”合肥海关关长肖力告诉记者,综合保税区对促进我省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必将产生积极效应。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傅为忠表示,合肥“不靠江、不靠海”,综合保税区的设立能进一步扩大合肥对外开放的深度,“过去合肥还是以内需经济为主,保税区可以吸引国外高端要素向合肥集聚,提升合肥产业集群水平。”
省政府参事、区域经济学家程必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综合保税区能提升合肥的高度和影响力,综合保税区有利于安徽走出去、引进来,“为合肥乃至安徽的发展提供更加开阔的空间。”
三大猜想
综合保税区是目前我国境内除上海自贸区以外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那么,它将给合肥乃至安徽带来哪些改变?
猜想一:
企业能享保税区“一日游”?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企业对合肥综合保税区可能出现的“一日游”很感兴趣。所谓“保税一日游”业务是出口复进口业务的俗称,是利用保税物流园区的“入区退税”政策,以“先出口,再进口”的方式,解决加工贸易深
加工结转手续复杂、深加工增值部分不予退税等问题。在保税区“一日游”业务出现前,加工贸易企业一般将货物出口至香港等境外地,再办理进口手续,但此种方式手续复杂,运输成本高。
而综合保税区设立后,企业运用保税区“境内关外”的特殊功能,即货物出口到保税区即视同离境,可办理退税。企业只需再从保税区将货物进口即可完成进出口程序,这样一来大大节省运输费用和时间。
猜想二:
市民能买到更多实惠“洋货”?
除了企业享受更多实惠外,合肥市民今后有望买到更多的实惠进口商品。据介绍,综合保税区一旦有了国外商品展示的功能,今后像汽车、葡萄酒、手表等洋商品都有可能到区内展销。有了综合保税区以后,境外商品运到保税区不算进口,只需办理备案手续,在保税区的展厅内展销属于保税货物,成交的才算进口,征收关税,未成交的顶多“到此一游”再运回去。企业可以减少资金占用率,降低经营风险。
猜想三:
距离自贸区“一步之遥”?
“未来合肥作为出口加工区和综合保税区的叠加区域,要提早谋划自贸区的申报启动工作。”不久前举行的一场推进合肥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专题会上,相关人士表示,合肥也可以谋划“自贸区”。
此前,就有业内人士表示,自由贸易区将落户在具有一定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基础的地方综合保税区,而上海自贸区的“前身”也是上海综合保税区。截至201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综合保税区有32家。未来若有自由贸易区再获批,最大的可能就是从这些综合保税区中升级而出。
傅为忠认为,上海自贸区建成后,会产生“溢出”效应,未来可能会延伸一些政策在全国寻找试点窗口,“如果合肥的保税区运行好,就可以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把自贸区经验做法在合肥试点。”(记者王天昊采写)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