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缩小校际差距 扬州探索破解"择校热"

2014年03月31日 10:40   来源:新华日报   

  26日上午11点40分,记者在省级示范初中扬州文津中学艺术楼4楼的微格教室看到,初一(13)班数学老师郭志东正给36名学生讲授“平方差公式”。同一时间,数十里外的结对学校——江都吴桥中学的老师们通过视频,将郭老师的授课设计、启发式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实况尽收眼底。

  “开展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后,许多农村学校通过网络视频,同步观看学习城市学校课堂教学方法或进行教学研讨,城乡学生异地同上‘一堂课’,分享优质教育资源。”扬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周应华介绍。

  扬州在全省率先“试水”城乡学校网上结对,通过“一根细细的网线”,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输送到农村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筹集专项经费,为结对学校配备必需设备,并出台相关考评细则,市电教馆搭建一体化平台,进行过程化管理。目前,全市98%的学校参加结对,结对学校总数达到408所,近3万名教师、46万学生从中受益。

  扬州市教育局还组织录制全市一流教育专家和数百位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实况,建成精品学科教学资源,涵盖小学三年级至初三年级主要学科,课程总数超过2000节,供学生网上点播收看。

  “孩子上幼儿园大班时,我们就为上哪所小学纠结了。”扬州市民李彦把家安在新建城区,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一家人想方设法找“关系”,打算让孩子挤进老城区一所名校。“择校费都装进信封了,突然得知广陵区百年名校育才小学要到我们这儿办西分校,离家很近。这一来,省去了每日的奔波,明的暗的择校费也省了两万元。”育小跨区办学,令2111名学生受益。

  名校“跨区办学”,是扬州市实施区域教育资源优质均衡举措之一。该市教育局局长夏正祥告诉记者,为满足百姓“上好学”需求,近年该市积极探索以名校办新校、设分校、扶普校、并弱校为主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组团发展模式,使名校发挥“火车头”效应,带动普通学校水平整体提升。

  该市广陵区目前已有6个小学组团、2个中学组团,均由一所名校牵头、两所左右一般学校加盟,广泛开展名师送教、互动听课、集体备课、统一质量监测与分析等教科研合作。各组团学校均开通了互动活跃的教育教学博客、QQ群和MSN联系群,管理层带头交流,带动教师轮岗交流顺利推进,两者交流比例保持在15%左右,2013年骨干教师交流占比达15.37%。

  由于均衡力度到位,最近几年广陵区热点学校择校人数大幅下降,而非热点公办学校入学人数每年增长30%左右。

  “8:30-10:30,语文顾家红老师,数学夏阳老师,英语陈妍老师……”在扬州琼花观社区公告栏里,记者看到一张2013-2014年第二学期排课表。“这里有一个学校和社区合办的学习辅导站,每周日老师免费为中小学生解难答疑。”社委会主任李华告诉记者。

  “老师解答问题很有耐心,每周日我都会骑车过来,问得最多的是化学,语文、数学有不懂的也会问。”扬州市一中初三学生王梓轩是辅导站常客,家长游江告诉记者,如果没有辅导站,女儿一学期至少要花1000多元校外补习费。

  在扬州城区,共建有16个这样的辅导站。扬州市教育局尝试与社区合作,为中小学生提供公益、普惠性的校外辅导服务,辅导场所由社区提供,学校组织名师、骨干教师“坐堂”,不搞大班或集体上课,而是“一对一”辅导解惑。教师“辛苦费”由教育部门统一解决。

  “社区学习辅导站引进‘连锁超市’管理理念,由教育部门统一设计标识,统一印制‘坐堂’教师席卡和胸牌、学生辅导登记表及‘学习病历’,并规定了辅导工作流程。”扬州市教育局基教处副处长赵云介绍,各辅导站确定“辅导菜单”后,由市教育局审核、按月提前公告,各社区也在醒目位置预告。几年来,志愿参加辅导的教师达1.2万多人次,7.2万余名学生受益,此举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责任编辑:石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