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调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三地协调发展成为近期热门话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称,京津冀协调发展要有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北京应加密城际铁路建设,形成1小时经济圈。
赵弘今天在“方迪智库沙龙——京津冀协调发展”会上做了上述表示。
北京新机场即将在北京市与河北廊坊市交界处开工建设,几年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航空港之一。赵弘指出,廊坊作为距离北京最近的一座城市,应利用此次历史机遇,高标准规划和整合资源,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
赵弘建议河北省理性思考,统筹规划,对接城市要有重点,而不是每个城市、每个区县都进行对接,具备条件的廊坊、涿州等城市可以先规划、先对接,以承载北京疏解的功能。
谈到“城市病”,赵弘认为,经济发展及其所引致的人口过快增长是造成北京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核心因素。
近十年来,北京市人口增量的63.5%、经济增量的70%、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的38.6%仍集中在中心城。城市在不断“摊大”的同时,局部又在不断“摊厚”。有些区域通过改造,容积率越来越高,聚集的人口越来越多。
赵弘指出,正是由于城市规划的不前瞻、不科学,以及落实不到位,其结果是“单中心”城市格局未能实现根本突破,新城也没有形成“反磁力”效应,“城市病”更加尖锐化。
以北京建设的清河、望京、北苑、天通苑、回龙观等居民聚集区为例,因距离中心城太近,而且承担单一居住功能,加上没有快速交通做支撑,反而形成地面“潮汐式”交通压力,加剧中心城的地面交通拥堵。
赵弘认为,主城与“卫星城”之间的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距离30至70公里最为合适。“卫星城”与主城之间必须通过大容量、便捷、高效的城际铁路或者快速轨道交通,实现大规模人员输送,形成“1小时经济圈”。
赵弘呼吁,治理北京“城市病”,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抓主要矛盾、关键问题,多管齐下,从根本上推动首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常住外来人口中,河北户籍159.6万人,占全部外来人口22%。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也对北京的环境产生影响。2012年,京津冀区域燃煤总量超过3.5亿吨,北京占比不到7%,而钢铁产量超全国总量1/4的河北省燃煤总量占比高达80%。
赵弘称,解决北京大城市病,就要跳出北京,在京津冀地区乃至环渤海区域等更大尺度空间范围内实现功能再配置:一是要加强北京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合作,积极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减缓这些地区人口向北京集聚的压力。二是积极引导养老服务、健康休闲、农产品供应等部分功能向周边地区有序转移。三是建立跨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探索跨地区、长效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完)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