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出台"主体功能区规划" 生态功能区面积占50%

2014年04月22日 13:37   来源:经济日报   刘存瑞

  

  日前发布的《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绿色”成为这个煤炭大省功能区划中最亮的“底色”:46个县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分为水土保持型、水源涵养型、防风固沙型和生物多样型四种类型,总面积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50%以上;有34个县(市、区)为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占全省面积的28.65%,共计4.49万平方公里;还有2.22万平方公里为禁止开发区域,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20%。

  山西地形素有“表里山河”之谓。规划中的“一带三屏”生态战略格局,暗合山西地理特色。“一带”指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为主体的生态治理带;“三屏”指三个生态屏障,包括以吕梁山为主体的黄河干流和汾河源区生态屏障带;以太行山为主体的海河主要支流源区生态屏障带;以太岳山、中条山为主体的沁河、涑水河与黄河干流源区屏障带。

  生态建设在山西,针对性很强。目前全省仅煤矿采空区即达5000多平方公里,引发严重地质灾害面积3000平方公里,多年堆放的煤矸石山有1540多座。水资源枯竭,按采1吨煤耗水2.5吨计算,目前山西因此每年耗水量即达25亿吨,地表水枯竭,地下水下降,全省全年缺水量达60亿立方米。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制约因素。

  保护治理和恢复生态环境,已成为山西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2010年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把城乡生态化列入转型发展根本举措,提出“确保每年造林400万亩以上,到2020年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6%以上”的目标,全省每年完成400万亩以上的营造林任务。据悉,2013年完成造林454万亩,名列全国第二位。

  截至目前,全省森林面积达到4236万亩,森林覆盖率18.03%,其中经济林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基本形成了“山上治本、身边增绿、产业富民、林业增效”的良好态势。主体功能区规划强调,今后每年还要完成营造林4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森林蓄积量达到13亿立方米。

  山西是煤炭大省,煤炭储量和产量均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规划对煤炭产业提出“点状开发”、全面治理的生态友好型能矿资源开发格局等理念。

  规划中提出能矿资源的集中开采区域必须以保护生态、清洁生产为前提,突出集约有序、高效开发。在煤炭、煤层气分布面积广的地区,应突出“小点上开发、大区域保护”,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并重,“开发一点、修复一点、保护一片”。其他矿产资源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应坚持“点上开发、小区域保护”。

  从2008年开始,山西开始对煤矿企业资源实施兼并重组。到2010年初,全省矿井数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70%的矿井规模达到年产90万吨以上,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平均单井规模由年产30万吨提高到年产100万吨以上,保留的矿井将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企业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形成了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个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集团,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山西煤炭工业初步形成了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技术现代化、产权多元化的格局。

  山西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另一个亮点是对城市群的重视。山西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城市化密度低。但近十年来大大小小的城市群正在逐渐形成。规划指出,将按照“空间集聚、组群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发展条件好的河谷盆地相对集中,加快发展太原都市区和都市圈,培育壮大晋北(大同—朔州)、晋南(临汾—运城)、晋东南(长治—晋城)城镇群,构建“一核、一圈、三群、多点”的城镇化格局。可以说,城市群正在成为山西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