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如何冷静认识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一体化还面临哪些挑战等,需要各界认真思考讨论。
4月11日,半月谈杂志社邀请马晓河、张占斌、陈耀、张贵和王辉等专家,来自河北涿州、天津武清等地的基层干部,以及新华社北京分社、天津分社、河北分社的领导和记者,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政府和市场关系等话题进行研讨。本专题是大家研讨和半月谈记者调研的综合成果,现刊发,以飨读者。
打造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抓住这个重大国家战略的实质,了解实施这个战略的背景,廓清京津冀各自的定位。
新格局
“现在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意愿,就是加强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说,三地已经到了共存共荣的时刻,这其中核心是解决首都“大城市病”的问题。拥堵的问题、雾霾的问题、高房价的问题,以及其他资源约束的问题,这些都是由于人口等过度聚集导致的。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认为,北京必须要疏解城市功能,主要涉及转移传统的制造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污染环境和能耗高的产业,以及非首都功能的部门和事业单位等。
“有一种落差在北京周围能明显地感受到,有些人称之为北京周围的贫困带。”新华社河北分社副社长、总编辑王文化说,他在河北和北京采访时,经常是一山之隔,甚至是一路之隔,就差别很大。像北京的大兴,天津的武清、宝坻等,发达程度超过河北很多地级市。北京的资源吸附力太强大,环北京的河北不少地区发展滞后,亟须与京津实现协同发展,共同进步。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说,很多人提起特大城市,都特别强调这些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其实这是因城市而异的。珠三角的发展确实和香港有关,长三角的发展和上海有关,但京津冀地区至少在完成工业化进程中,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这一轮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方面要解决北京的发展困境问题,另一方面必须使京津带动区域整体提升,尤其是要解决环京津的河北贫困带的发展问题。
事实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并不限于本地区,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是这一战略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更重要的旨归。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说,这一地区有我国最具增长潜力的城市圈,其潜力比长三角和珠三角都要大。
“中国经济到了一个新的增长阶段,长三角珠三角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第三极在哪里?我想就在京津冀,必须打造好中国经济这一新的增长极,提高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王辉说,京津冀地区具有很好的资源要素条件,尤其是北京的高科技产业、天津的港口等,优势很突出。但目前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实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利于整合资源,激发内在潜力和活力,让这一地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三增长极。
新背景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在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背景下提出来的,这让这一战略起点很高,同时也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相应的探索、引领作用。
新近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要优化提升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东部地区城市群。专家表示,城市群能够在不降低大城市效率的同时,防止单一城市片面扩张带来的“城市病”问题,同时也可避免土地浪费、生态环境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应该让一体化的红利更多地惠及这个区域当中的各类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避免以往发展上的一些问题,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要充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试点、示范。”王辉说,无论是探索城市群的发展,还是探索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协同发展,都应该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应有之义。
京津冀地区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在一体化的过程中,京津冀必须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改善环境,科学发展。马晓河说,以河北为例,到2017年将压减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煤、3000万标准重量箱平板玻璃。“粗略估算,几百亿的财政收入没有了,几千亿的GDP没有了,这些损失光靠河北来支撑恐怕是不行的,必须要三地共担,因为河北此举所带来的环境改善效益将来肯定也是区域共享的。”
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要以创新引领经济升级发展。京津冀地区大学多、研发机构多,是我国最具备创新条件的地区。京津冀一体化将有利于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提升创新协同能力,促使该地区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示范区。
专家表示,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京津冀地区还应该更多地发挥生态、人文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在干部考核和绿色GDP发展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带动区域整体升级发展,并为其他地方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说,中国经济走到今天,必须向更高的阶段迈进,这也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表示,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京津冀三地应该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大胆探索。市场机制的完善、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利益协调机制的优化、政府管理的科学化等各个方面的改革探索,都应该在京津冀协调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
新华社北京分社常务副总编崔军强表示,京津冀一体化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改革在京津冀地区推进的情况。如果改革步伐不断加快,改革措施落到实处,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新定位
廓清京津冀各自的定位,是顺利实现这一国家战略的前提。
马晓河说,北京要对城市功能进行“瘦身”,坚持和强化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天津要强化北方经济中心、现代制造业中心功能,此外可以作为北京的研发转化基地和北方的重要交通枢纽,发展区域性服务业。河北的产业功能定位应该是:先进制造业、原材料加工、机械装备、能源储备等,可以作为京津的产业转移基地、生态屏障、科技转化基地,两个城市的休闲度假区等。
在空间布局上,在北京、天津以北应该是生态经济带;北京—保定—石家庄一带是先进制造业带;南部地区,像邯郸—沧州这一带应该是基础制造业基地;沿海一带,应该是重化工产业带;北京—廊坊—天津一带应该是高科技带。
这样就会发挥三个作用,一是减轻城市群的环境资源压力,在最大空间内配置要素,同时又使城市功能向周边辐射;二是优化京津冀地区的公共资源和产业资源配置,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格局;三是形成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群,在环渤海地区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张占斌表示,要好好研究产业之间的关系,最好的协调发展是能够发挥各自特色,同时又能相互配套,在产业上不是重复竞争,而是错位发展,这样的话大家的日子都会过得很好。现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河北离北京很近,按理说在粮食和蔬菜供应上更有优势,但目前来说还不如山东搞得好,这说明里面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
陈耀说,实现一体化的协同发展,需要各个主体间的互补性,如果完全是均质的,一体化的要求就不会很强烈。这个互补性就是资源禀赋等有差异,互有需求。现在看来,京津冀之间的互补性是比较突出的。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它的科技资源、要素资源非常具有优势,天津在制造、港口这方面非常突出,河北则地域广袤,是京津的腹地。在这样的基础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景应该很好。这一国家战略的成功实现,将带动京津冀地区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记者 何晏 关桂峰)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