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会议传递的信息显示,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市,集聚了全国四成经济总量,直接带动超过1∕5国土面积,辐射6亿人口。建设长江经济带对中国经济转型、区域协调发展有怎样的意义,江苏面临哪些新机遇?
省经信委研究室副主任刘耀武介绍,今年初,省经信委配合国家发改委组织起草《依托长江建设中国新经济支撑带指导意见》,就推动江苏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开展了专题研究。“当时范围只有9个省市,不包括此次入围的贵州和浙江。”早些年国家曾提出建设“一线一轴”战略构想,即沿海一线、长江一轴,但由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高度不均衡,长江上中下游除水运经济互补外,并未形成实质经济体。多年过后,各地发展条件大大提升,此时将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不再局限于临江城市,而注重整个流域协调发展。
据统计,2013年江苏经济总量超过5.4万亿元,居11个省市首位,占到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的22.9%,通江达海、扼守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注定江苏是一颗重要“棋子”。
目前,长江航运量75%集中在江苏段,港口企业最先感受到长江经济带的新机遇。“产业经济布局的调整决定着运输经济布局调整,良好的港口区位优势有利于发展中转业务。”南京港董事长熊俊介绍,“十二五”末,长江太仓至南京段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将建设完成,届时5万吨级海轮可直达南京,服务长江中上游广阔的经济腹地将为南京港拓展新空间,还可以发展大宗进出口商品仓储、交易平台等新业态。
在专家看来,我国经济发展正在形成“T”型结构:30多年来“沿海一竖”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形成中国经济支撑格局,现在“沿江一横”贯穿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将打造成新支撑带。“长江经济带和其他经济区域最大的不同是,把东、中、西部天然连接在一起,将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和较为贫困的地区串起来,向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后形成东西双向开发开放的新格局。”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认为,江苏应利用天然的长江航道和现代化的沿江综合运输体系,实现产业转移和转型的双赢,在“腾笼换鸟”的过程中提升支撑带动能力。
从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可以预见,长三角经济带发展规划正式出台后,各省市将出台新举措深化产业分工合作。
但是,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最近几年,长江中上游地区已逐渐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中西部省份借助区位条件正在谋划向西开放的文章,长江两头的省份是否能完美牵手还有很多问号。以重庆为例,“渝新欧”列车开通已成为加快向西开放的最明显标志。“渝新欧”是重庆经新疆跨欧亚直至欧洲的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终点位于德国西部北威州的欧洲最大内河港——杜伊斯堡港,比海运时间缩短1/2、比空运价格便宜1/2,每周2-3趟,将IT产品源源不断地向西送往欧洲地区。
据统计,去年江苏5508亿美元进出口总值,只有10%走江苏的口岸,大量贸易服务拱手让人。随着中西部城市与欧洲对开货运班列、发展空港经济区,一定程度上分流了江苏港口的货源。专家认为,这表明江苏的枢纽功能还不完备,这也是发展的潜力。(黄伟)
(责任编辑:石兰)